隔了一会儿,杜小曼回道:“我再想想办法。”
“行,那怎么能联系上你母亲呢?”
没多久,杜小曼发来了一个地址,备注是她母亲的住址。
彭冬冬看着时间,心里权衡着优先级。他很清楚,这个采访是报导的关键节点,不能再拖延了。但与此同时,他又得去参加宣传部的重要会议。
由于时间紧迫,彭冬冬拿起刚收到的地址,递到小黄面前。
“小黄,有个任务给你。”
小黄听到有任务,立刻从座位上起身,精神为之一振。
彭冬冬将杜小曼的简讯内容大致讲了一遍,又把采访提纲交给小黄,叮嘱道:“这是杜小曼的母亲的地址。你需要去见她,重点问清楚这几个问题。尤其是这些细节,一定要带点情感,但别太用力。让对方觉得你是来倾听的,而不是逼问的,明白吗?”
小黄一边认真听,一边用笔飞快地记着重点,“好的,组长,您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
“采访是个讲究火候的活儿。记住,多听多观察,别怕问问题。遇到什么突发情况,随时给我打电话。”
“明白了!”小黄笑着回答,接过提纲和地址,飞快地收拾东西准备出发。(未完待续)
第16章
登门拜访
【前言】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对无法言表的痛苦与困境。这些痛苦或许源自家庭的裂痕,或许源自社会的不公,亦或是内心深处的迷茫与孤独。正是这些隐形的伤口,往往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被掩埋,成为无法触及的禁区。然而,沉默与回避从未能带来真正的平和,反而加深了无形的隔阂和痛苦。
宣传部的会议一结束,彭冬冬就快步走向柜子,取出手机。刚打开屏幕,密密麻麻的小黄未接来电和简讯映入眼帘。
他心里也明白,这种情形和他当年刚入职时是一样的,遇到不懂的问题总是反覆去找带他的老师,问题一个接一个,脑袋里满是迷茫。要是当时老师没有理会他,他心里就会像被堵住了一样,既懊恼又焦急,那时的他还没有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因此,他并不责怪小黄,而是耐心地一条一条将她发来的信息仔细浏览着。
第一条:
“组长,黄女士说不接受采访,我在她门口说了很久。”
第二条:
“组长,我又跟黄女士沟通了,但是她出门去了,让我在楼下的花园等她。”
看到这些消息,彭冬冬皱着的眉头稍微舒展开了一些,小黄虽然是新人,但能坚持这么久,说明她真的在努力解决问题。
然而,当他翻到最后一条消息时,整个人猛地一愣。
“组长,我被她打了。”
他看了看手表,距离最后一条消息发送时间不到十分钟,立刻拨通小黄的电话。
“小黄,你怎么样?现在情况如何?”
电话那头,小黄的声音听上去还算平静:“组长,没事了,我现在还在黄女士的家里。刚刚的事其实是误会,我耐心地跟她解释了,她才消了气。”
彭冬冬松了口气,但还是追问:“真没事?有没有受伤?如果有伤,一定要先去医院看看。”
“真的没事。”小黄语气稍显不好意思,但随即又有些犹豫,“只是……”
“只是什么?说吧,别担心。”
“只是……我从早上到现在,都在和黄女士沟通,她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我不停地做思想工作,结果浪费了大半天,好不容易她才肯和我说两句。”小黄语气里透着些懊恼,像是在为自己没有效率而自责。
“小黄,你做得很好。沟通是记者的基本功,没有任何报导是轻而易举的,尤其是这种敏感话题。能够坚持这么久,已经很不错了。”
“谢谢组长关心。”
“这样吧,你先稳住黄女士,我马上过去。”
“好的,组长。”
挂了电话后,彭冬冬迅速整理好会议材料,步伐匆匆地离开宣传部大楼。
彭冬冬一路驱车来到黄雪梅的家楼下,刚停好车,就听到楼上传来的阵阵嘈杂声,还夹杂着打砸东西的声音和一连串愤怒的叫骂。
“滚!滚出我家!谁让你来的!你们这些拿着国家钱的记者,没一个好东西!更没资格在我家里问这问那!我不欢迎你!”
彭冬冬的心一下子揪紧,立刻加快脚步,沿着楼梯三步并作两步地往上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