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徐志怀苏青瑶后续情节 > 160180(第13页)

160180(第13页)

“宋家人可不是好惹的,跟他们合作,小心被吃干抹净,赔的连裤裆都不剩。”张文景说。“到那时,我也救不了你。”

“我知道,”徐志怀说。“但中国不能没有民族企业,我也绝不会让自己沦落到那么凄惨的地步。”话虽这么说,但他心底其实也拿不太准。

“好!”沈从之握拳,蜻蜓点水般,关节飞快地敲一下桌面。“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这才是徐志怀,这才是徐霜月!”他又击掌而笑,“况且,再坏能坏到哪里去,大不了和我一样。”

张文景虎口托着太阳穴,笑道:“和你一样什么,死老婆、当鳏夫?”

徐志怀被张文景突如其来的俏皮话逗乐了,嗤嗤发笑,只是这笑意深处又埋藏着一种别样的哀愁。

“谁要当鳏夫谁当,”他一口饮尽杯中的冰酒,略显戏谑的口吻,轻声说。“我可不要当。”

说罢,几人皆是大笑。

白烟涌起,模糊了彼此的面容。

而那青年人嘹亮的歌声,也在烟雾的遮蔽下,逐渐淡去。

“我突然想起来,上中学那会儿,好像也有一首同学歌,”话音续上了远去的歌声,张文景抽一抽鼻子,双颊被辣椒和冷酒折磨成了猪肝色。“怎么唱来着?光阴、光阴似流水,不一会,课毕放学归……”极其糟糕的歌声,堪比苍蝇哼哼。

徐志怀却似是被勾起了回忆。他食指敲击桌面,找到节奏,继而嗓音低沉地续上了歌声。“我们仔细想一会,今天功课明白未,老师讲的话,可曾有违背……”

“你俩怎么都会唱,”沈从之嚼着毛肚,疑惑地瞥向徐志怀,又瞧一眼张文景。“我在学堂从没学过。”

张文景嘲笑道:“因为你是乡下人。”

“你苏北佬。”沈从之难得反唇相讥。

张文景撇撇嘴,无话可说。

一旁的徐志怀眼底含着笑意,看着两位旧日的同窗,唇间仍哼唱着十几岁时,学会的歌谣。

“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呀,同学们,明天再会……”

于是乎,青年人的歌声被另一种久远的旋律覆盖,那声音早了十年,苍老了许多,疲倦了许多,但它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又从五四运动到全面抗战,万般艰难地流淌下来,如同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这是“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是“我们一路莫徘徊,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

愈是哼唱,他愈是觉得有块沉重的巨石压在心头。

沈从之不胜酒力,等到吃完饭,已经醉得走不了直线。张文景两手擎着他的腋下,预备先送他回家,再回专供政府要员居住的公寓。徐志怀还想散散步,就先不与他们一起乘车回家。

适逢阳春三月,子鹃夜啼,望帝泣血。

既有弥漫着略带涩味的杜鹃花香,也有因雨水而腐烂在地的青翠枝叶。

万物的生与死,都在同一时刻涌现。

三人在十字路口挥别。

夜幕深沉,徐志怀走在湿淋淋的石子路,面对着夜色,心里忽而涌现出淡淡的茫然,想着:要往哪里去?这茫然使得积压在心口的愁闷愈发浓烈。

正当这时,沈从之突然喊住他。

徐志怀回眸。

他见昏黄的路灯下,沈从之面色枣红,戏台上的关公也不过如此。

下一秒,他深吸一口气,铆足力气,朗声同他喊道——

“霜月兄,前路坎坷,一定小心!”

顷刻间,山城浓雾一般的细雨,成片地移过来,晴和雨的变幻不过眨眼功夫。

徐志怀不答话,只高举起手臂,冲他用力地挥舞两下,然后背过身,挺直腰杆,孤身走入那漂泊不定的夜色中。

独自一人,漫无目的地乱走,连醉酒的滋味也是微微。

他走上山坡,远眺,目光尽头悬着一抹浅淡的红痕,浮在半空,分不清远近,猜测是某户人家挂在走廊的风灯。

徐志怀本就是徜徉,瞧见了红光,便顺势朝着那个方向走去。

慢悠悠地走到红光所在的大门前,徐志怀看匾额,方知此处是一处不大的寺庙。庙内并无念经声,可能僧人挂上灯就回禅房睡觉了。的确,夜已深,他两手插兜,站在暗金的匾额下,周遭除却风、雨和一两声的子规啼鸣,别无其它。

兀自看了一会儿,徐志怀一步跨下三个石阶,转身,沿着外墙继续走。

这庙宇大抵是已经老透了,朱墙乌瓦、垣墙坍圮、荒草萋萋,一如古老的华夏文明,快要气绝。

他感慨,在夜雨声中漫步,心中那说不清的哀愁越发浓厚。不知怎的,他忽而想到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又想起唐明皇梦回长生殿。想到唐明皇不是好事,因为那样,他就会连带着想起长恨歌,想起长恨歌,就会想起合肥那棵百年的楷树……

他曾在树下说:“婚丧嫁娶,百年不变……好比这棵树,没准再过一百年,它还在,继续注视我们的后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