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非常好!”朱元璋拍案叫绝,“这才是选拔真才实学的好办法!立刻召集文武百官,朕要当众宣布这个决定!”
第二天,奉天殿内,文武百官济济一堂。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朱允熥站在一旁。
“诸位爱卿,朕有一事宣布。”朱元璋威严地说道,“朕决定改革科举制度,增加实用科目的考核,选拔更多实用型人才。具体方案,由允熥来说明。”
朱允熥上前一步,向众臣详细解释了改革方案的内容。
刚说完,殿内就炸开了锅。
“陛下,此举有违祖制啊!”户部尚书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科举取士,自古以来都是以经学为本,如今突然改成这样,恐怕会引起士林反感!”
“是啊,陛下!”礼部侍郎也附和道,“况且,这些所谓的‘实用科目’,大多是工匠小技,登不得大雅之堂。如何能与经史子集相提并论?”
一时间,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朱元璋拍案而起:“放肆!朕问你们,国家需要的是什么?是真才实学!能治国平天下的本事!那些只会咬文嚼字的书呆子,遇到实际问题就抓瞎,要他们何用?”
众臣被骂得哑口无言,但心里还是不服气。
朱元璋见状,冷哼一声:“朕意已决,不容更改!谁若再敢阻挠,以抗旨论处!”
众臣这才不敢再言,纷纷低头称是。
朝会结束后,朱允熥留在殿内,向朱元璋行礼:“皇爷爷息怒。这些老臣思想保守,一时难以接受新事物,也是常情。”
朱元璋摆摆手:“朕不是生气他们反对,而是气他们不思进取!天下之势,日新月异,不思变革,必将落后。这个道理,他们怎么就不明白呢?”
朱允熥微微一笑:“皇爷爷高瞻远瞩,他们自然比不上。不过,有了皇爷爷的旨意,这改革总算是能推行下去了。”
朱元璋叹了口气:“推行容易,落实难。朕估计,这些老顽固肯定会暗中使绊子,阳奉阴违。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朱允熥点点头:“孙儿明白。不过,只要改革方向是对的,再大的阻力也挡不住历史的车轮。”
朱元璋欣慰地看了朱允熥一眼:“好一个‘挡不住历史的车轮’,说得好!允熥,你的见识,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啊!”
离开皇宫后,朱允熥立刻着手落实改革方案。他首先挑选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员,组成了“科举改革委员会”,负责具体事务的推进。
委员会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编写新科目的考试大纲和参考资料。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传统科举有完善的考试体系和大量参考书,但新增的四个科目几乎是白手起家。尤其是算学和格物这两门学科,在当时根本没有系统的教材。
朱允熥决定亲自主持编写工作。他利用系统奖励的各种知识,编写了《算学要义》、《格物通解》、《工程指南》和《医术纲要》四本教材,作为考生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