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僧回答:“这位师傅好眼力!佛像其所以如此神异,当真与一位力夫和画师有关。”
相传有个穷人,靠出卖劳力为生,得到一枚金币,发愿修造佛像。他来到佛塔前,拿出金币,对画师说:“我的愿望是绘画如来妙相,但我只有一枚金币,不够酬金,恳请画师满足我的心愿。”这画师也是虔诚的佛徒,看力夫一片诚心,便答应不计价钱为他画一幅。不久,又来一人,与那力夫一样,希望以一枚金币绘画佛像。
画师也接受这人的金币。然后调好颜料,妙施丹青,精心地画出一幅如来像。
画成,两人同时来到像前拜佛。画师指着佛像说:“这是你们所要作的佛像。”二人疑惑,画师知道他们的想法,便说:“你们为什么要想那么多呢?我接受了你们的钱币,必然要帮助你们实现愿望。如果我没有说谎,佛将显示神异变化。”
话音刚落,佛像便显现灵异,上躯分为二身,影像交叠,光辉耀眼,二人心悦诚服,对佛的信念更为坚定。
下了佛塔台阶,转向塔西南,行百余步,有一尊白石佛像,高一丈八尺,面北而立。
寺僧介绍这佛像也甚灵异,经常半夜自行绕着佛塔巡行。最近有盗贼潜入佛寺行盗,佛像挺身迎敌,盗贼们震惊不已,不知所措,佛像则回归原位如当初一般站立。
这群盗贼因此改过自新,周游城乡,自觉地向远近的人们传说此事。
大佛塔周围,还有百数座小佛塔如鱼鳞般环绕。出入于塔林,焚香之味,梵音之声,不绝于耳目。各种有关圣贤的传说,都被人们不断地传颂。
玄奘再次走到塔下,站在宽阔的塔基上,仰望着高大矗立的塔,陷入沉思。
看到沉思中的玄奘,寺僧又说起如来的一个重要预言:这塔经历了七次焚烧七次重建后,佛法才会消失。
玄奘忙追问,寺僧说:这塔已经三建三毁了。
自玄奘访问健陀罗国后,佛法在这国确实日渐式微,不过此已为后话了。
在商莫伽菩萨被害又复活的地方,玄奘凝神半晌,对佛教善恶因果的理论又有了新的思考。
陪伴玄奘的健陀罗国僧人说:从这里东南行二百多里,还有不少佛教遗迹。法师可否前往一观。
玄奘欣然前往。
二百里地,纵马不久就到达。这里叫跋虏沙城,又叫佛沙伏,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东北沙巴士·格希。
城东北有座佛塔,是苏达那太子被放逐与国人辞行的地方。
苏达那,是佛祖的前世身,转生为湿波国太子。自幼施善,修佛布施,其父王有匹战无不胜的宝象,敌国利用太子乐善好施的本性,化妆成婆罗门向太子乞求乘坐的工具,太子就将父王的宝象施与敌国婆罗门,遭到谴责,其父将其放逐,令其改过。太子出城门,国人纷纷来送别,后人就在这里建塔纪念此事。
苏达那太子后来成为五百罗汉须达那尊者,在佛寺五百罗汉堂中,叁佰贰拾柒尊者就是苏达那太子。
佛塔旁有佛寺,五十多僧人在这里研习小乘佛教。伊湿伐逻论师,汉译自在论师,在这寺里写作了《阿毗达磨明灯论》。
跋虏沙城东门外有所寺院,僧徒五十余人,研习的是大乘佛教。寺内有佛塔,无忧王时代所建,当初苏达那太子被放逐到弹多珞珈山,也曾叫檀特山,那个被施舍白象的婆罗门又乞请太子施舍子女,太子就在这个寺院所在的地方鬻儿卖女。
玄奘听了故事,忙问弹多珞珈山在哪里。
僧人便引着玄奘从跋虏沙城往东北行,二十多里后就到弹多珞珈山。
山岭上有座佛塔,无忧王时代所建。苏达那太子被放逐后就栖身隐居于此。旁边不远处也有座佛塔,苏达那太子就在这里将子女施舍给婆罗门。
婆罗门是天神所化,为考验苏达那太子的诚心,当面捶打他的孩子,孩子流出的鲜血染红土地,至今那土所生的草木仍带红色。
山岩间有间石室,是太子与妃子修习禅定之处。山谷中,树木枝条下垂,仿佛帷帐一般,是太子休息游止的见证。太子居所不远处,还有间石室,曾经有古代的仙人在这里结庐而居。
告别仙人石室,西北行百余里,越过一小山后进入大山。山南有所佛寺,僧徒寡少,都研习大乘佛教。
寺院旁边有座佛塔,也是无忧王时代建造,这里曾是独角仙人的居处。
传说从前有位仙人,乃波罗奈山鹿腹所生,成年后修禅定得神通力,称为独角仙人,又称一角仙人。这仙人就居住在佛塔所在的地方。山中有很漂亮的女子,仙人凡心萌发,与女子谈情说爱,失去神通力,只好出山为国家大臣。这女子就骑在他的肩上一起回到城里。
跋虏沙城东北五十余里外是深山老林。山上有青石的大自在天夫人像。
大自在天,是印度教自在天派主神,有八臂三目,在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其夫人就是毗摩天女,当地人说,这神像是自然天成,灵异之事甚多,印度各地求福许愿的,无论贵贱、距离远近,纷纷来这里祈祷。
山下有大自在天祠,也叫毗摩天祠,大自在天派信徒在这里修祠祭祀。
自毗摩天祠东南行白五十里,就到乌铎迦汉荼城。乌铎迦汉荼城,在今巴基斯坦阿托克之北,方圆二十余里,南临信度河。这里自然条件很好,是信度河重要渡口,各地货物都从这里运输出去,聚集无数奇珍异宝,居民都富足安乐。
乌铎迦汉荼城西北行二十余里,到娑罗睹逻邑。娑罗睹逻邑,在今巴基斯坦俄欣特附近,是《声明论》的作者波你尼仙的诞生地。波你尼仙,是古印度最为杰出的梵文文法学家,大约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其代表作《声明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的文法书。
远古的时候,各地语言繁杂,文字不同,经过漫长的岁月后,语言逐渐丰富,文字逐渐增多,有了文字典籍。自此,各种各样的记载犹如洪水泛滥一样涌现出来。梵王、天帝有不同的规则,异道仙人各自有自己的文字。各地的人们不甘落后,不同的地区、不同部落信奉的神不同,发展程度不一,也就有诸多种类的语言文字。良莠不齐,互不相通,学者空耗精力学习,严重影响社会发展。
人寿一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波你尼仙正好生活在这个时期,他博学多才,花费毕生精力研究各种语言文字,对固步自封的现象深恶痛绝,哀怜浅薄的世风,立志改变这种状况,想要剔除各地语言中的浮浅虚伪,删掉繁杂琐碎的东西。
此志已定,波你尼仙开始云游四方,访求有道之士。终于一天,遇到大自在天。波你尼仙非常激动,向大自在天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志向。
大自在天听完波你尼仙的讲述,大为赞赏,表示:“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我将尽力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