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大唐西域记全译书籍 > 第十回月光王舍头布施 孝太子剜眼悲歌(第4页)

第十回月光王舍头布施 孝太子剜眼悲歌(第4页)

很快到了僧诃补罗国国都。看这都城,方圆十四五里,依山据岭,险峻坚固。

进城先问寺院寻找住处,有个土人指路说,都城以南有座寺院,可以去那看看。

这寺院不远,转头就到了。

能清上前敲门,山门紧闭,无人回应。

推开山门,里面荒废,杂草丛生,空空如也,没有僧人。

寺院不远处有座佛塔,是无忧王所建造的,外部装饰已经污损严重。

师徒只得悻悻然回到城里,寻间客舍住下。能清找了个店哥,问城南那个佛塔和佛寺的事,那店哥说,别看佛塔被污损了,灵验还不断出现。

能清又问,又有哪些佛寺佛塔,在哪里。店哥说:从都城向东南行走四五十里便有一座佛塔。

第二天,玄奘带着徒弟们前往这处佛塔。

这座佛塔是石垒的,足有二百多尺高,远远地就可看到。也是无忧王时代的建筑,周围十多个水池,映带左右。池岸堆积着形状各异的石雕,池水清澈,有水流注入,流速湍急。龙鱼潜游于池中,四色莲花布满清潭,与岸上的各种繁花盛果竞彩争艳。树木池水交相映照,景色宜人,实在是游玩佳境。

旁边有座寺院,推门进去,也没有个僧徒。

佛塔旁不远,有座天祠。玄奘对徒弟们说,这虽是外道的祠庙,我们也进去参观参观。

走到祠前,就见到一个标记,上面写着:耆那本师悟道之处。

三徒弟也不知什么耆那本师,推开山门,进入大堂,迎面碰到几个身着白袍、头上有少许头发的僧侣,埋头清洁。对所来之人,并不惊讶,也不理会。

抬眼就是一尊塑像。能净看到塑像,就朝玄奘呼叫:“师父,这像,是如来吗?”

能清、能自也赶过来,看到塑像,真的和如来像差不多,只是衣服有些差异。都疑惑不解,一起转过头望着师父。

玄奘说道:“这个祠庙,是白衣外道的祠庙。”

能清突然想起在迦毕试国,看到几个外道,什么露形外道,什么涂灰外道,莫非这个白衣外道也是诸外道之一?便问道:“师父,这个外道与先前见过的露型道、涂灰道不是一个道吧?”

玄奘答道:“是又是不是。他们的老祖宗相同,但后来又分家了。”

能清迷糊了:“这话怎么理解?”

玄奘说:“白衣道是印度的耆那教派别之一,信徒穿象征廉洁的白衣,所以称白衣道。”

能清更迷糊,问:“怎么又是耆那教?”

玄奘说:“说起耆那教,那是个历史悠久的宗教。比佛陀的时间还早。它有二十四个创教人,最后一个叫筏驮摩那,筏驮摩那30岁那年立志出家苦行,寻找解脱苦难的宗教途径。四处游历,艰难跋涉,衣服破烂不堪,从此裸体行乞。”

能清一下想起迦毕试国见到的露形派修行者,心想,这与筏驮摩那有关系没?

玄奘继续说:“筏驮摩那苦修13年,在42岁时终于悟道,开始四处传道。他的信徒称他为‘大雄’。”

大雄死后,过了几百年,大约公元1世纪,耆那教分裂为天衣派和白衣派。后来两派又继续分裂。

能净、能自听了,也很感兴趣,就问:“师父,天衣派是什么意思?”

玄奘说:“天衣派的修行者你们见过。”

能清就说:“是不是迦毕试国见到的那些赤身裸体的人?”

玄奘说:“对,天衣派要求僧侣基本上裸体,最伟大的圣人才全裸。”

能净伸舌,说:“这派的主张好奇怪。”

玄奘又接着说:“白衣派不同于天衣派,不认为信徒有裸体的必要性,主张僧侣穿白袍,允许出家人有一定的生活必需品,还允许男女结婚生育。”

能自说:“白衣派的主张比天衣派好,更与一般老百姓的生活贴近。”

玄奘指着这间外道祠,说:“这地方便是白衣外道本师尼乾陀若提子领悟至理初次说法的地方。”

能清关注的是大殿的塑像,便问师父:“那这白衣道的塑像怎么和佛差不多呢?”

玄奘就说:“其实,白衣外道本师所讲之法,多取自佛经的义理,他的弟子,年长的称苾刍,年小的称沙弥,他的信徒修苦行,日夜勤劳,没有休息时间。”

能清继续问道:“这修行者还是很刻苦!那我们怎么区分白衣外道?”

玄奘回答道:“白衣道各项仪式戒律,与佛教差不多。穿衣服以白色为特点。根据这些不同,就可以对外道稍微作些区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