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算是高瘦身材,戴着黑纱斗笠,只露出一双眼睛,脚步轻得像猫一样。”摊主低头沉思片刻,声音压得极低,“手上戴着银环,衣角绣着奇怪符纹,小的也看不懂,总之不像我等寻常百姓。”
她轻轻颔首,从袖中取出银钱付过账,转身离开集市。回到临时住处,夜色已深,屋内灯光昏黄,檀香袅袅升腾。
副将侯远双手抱拳,恭敬地问道:“殿下,此番可有发现?”
说起来,这位侯远还是临走的时候景明哥哥不放心塞给她的,此人武功高强,用起来也确实趁手。
沈瑾瑜将所闻之事娓娓道来,神色凝重。
“此人收发病者衣物,恐怕与蛊毒脱不了干系。目前暂不宜打草惊蛇,你让兄弟们分散出去打探,多留意镇外可疑之地。”
“是!”侯远领命退下。
三日后,侍卫陈信深夜匆匆归来,跑得气喘吁吁:“殿下,那人常出入镇外破庙,行迹十分鬼祟。”
“带我去。”沈瑾瑜立刻起身,披上斗篷。
夜色沉沉,月光被乌云严严实实地遮蔽,只有细雨淅淅沥沥地飘洒。破庙残墙断壁,杂草丛生,风声在空洞的墙缝间呜咽,仿佛鬼哭狼嚎。庙内弥漫着潮湿腐烂的气味,隐约能听到老鼠窸窸窣窣的声音。
众人屏气敛息,悄然站立。忽然,一道轻微的脚步声传来,沈瑾瑜抬手示意众人隐匿身形,只见一个黑衣男子从侧门潜入,怀中抱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包裹,步伐小心翼翼。
众人悄然逼近,黑衣男子似有所察觉,猛然回身,手中撒出一把细灰色粉末,带着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沈瑾瑜迅速退步避开,镇蛊钩在掌心微微颤动,感应到异常的气息。
黑衣人趁势逃窜,穿过破庙后院,脚步迅疾如风。
沈瑾瑜冷声下令:“追!”
几名侍卫从两侧包抄过去,她纵身一跃,掠过石阶,紧追不舍。追到庙后荒地,黑衣人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地面上一道新鲜的车辙,车轮辗过湿泥,纹理清晰可见。
回到住处,她将拓下的车辙印摊开在案,指尖轻轻点在上面。
“这不是普通马车的辙痕,车轮宽大,应属重型货车。明日顺着这痕迹追查。”
当夜,沈瑾瑜坐在案前,翻阅南疆旧卷,灯烛摇曳,页角翻动的声音轻微而急促。册中记载了数例“银鳞蛊人”事件,病状与镇上所见几乎一致。她将案卷合上,缓缓呼出一口气,陷入沉思。
这几本案卷的记载还是太少了,详细记载这等巫蛊之类的书籍,她应该去何处寻找?
第二日清晨,众人循车辙一路追至山谷。谷中晨雾浓重,潮气凝在衣袍上,冰冷刺骨。四周松林郁郁葱葱,却听不到一丝鸟雀的鸣叫,寂静得让人毛骨悚然。
走至谷底,车辙突然消失。众人正疑惑间,远处传来一阵压低的诡异笑声,忽远忽近,令人脊背发凉。
“殿下,小心。”侯远低声提醒道。
沈瑾瑜握紧镇蛊钩,带头循声前行。谷深处隐隐出现一座石洞,洞口掩在乱石之后,两名黑衣守卫警惕地来回巡视。
她示意众人绕至侧翼,两人同时出手,刀光一闪,守卫无声倒地。洞内幽深昏暗,空气阴湿,墙上的烛火昏黄摇曳,隐约照出奇异的图腾。地面上有深浅不一的脚印,显然常有人来往。
深入十丈,她停下脚步,侧耳细听,洞内滴水声回响不绝。石台上摆着数只陶罐,罐口封着蜡,上面标注着繁复的花纹。打开一罐,霎时细小的虫影在罐中蠕动,散发出一股腥臭的气息。
案上放着一本古旧册子,纸张泛黄,墨迹斑驳。她翻阅几页,上面记载着蛊毒炼制的法门及试验记录,字迹歪歪扭扭,透着一股阴狠之气。
沈瑾瑜正看得入神,洞外忽然传来喧哗声,脚步声急促。黑衣人发现守卫失踪,蜂拥而入。
狭窄的洞中,刀光交错,蛊虫四处飞散。混战之际,一名黑衣人抖手掷出布袋,布袋破裂,蛊虫如潮水般四散开来。
沈瑾瑜挥动镇蛊钩,银钩泛着冷光,将几只蛊虫钩落在地,蛊虫在地上翻滚挣扎。然而,一只蛊虫趁她不备,跃上手腕,尖刺刺入皮肉,剧痛霎时袭来。
她闷哼一声,身形一晃,眼前发黑。侯远猛然回身,将她背起,带着众人杀出血路,退至谷外。
回到临时驻地,随行医官脸色凝重,为她取脉诊视:“殿下中蛊了,但镇蛊钩的力量抑制了蛊毒的蔓延。需尽快解毒。快翻册子,寻找解毒之法。”
“我现在的情况先不要告诉京城,”沈瑾瑜声音微哑,“书架第二层左边最后一本……这本案卷应当对我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