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笔趣阁 > 第85章(第1页)

第85章(第1页)

袁绍都这个样子,杨修也就更不可能因为家世的缘故得到特别的优待。

「何况——」杨修是铁了心要跟乔琰一比,又拎出了个理由来。「倘若许子将为乔侯张目评说,得一贤名,乔公于病中听闻也该颇觉慰藉才是。」

这便是将乔琰以乔玄为由头的路子都给堵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乔琰若是还避战不应,那就不是纯孝,而是名不副实了。

所以这以谁能撬开月旦评之门的赌斗,她还非应下不可。

她果断回道:「好,我跟你比。」

这便是为何毕岚会在听闻了消息后,在跟刘宏简短汇报的时候说的是——

「正逢六月初一月旦评将至,杨修便与乔侯相约一比,何人能在今次得到许子将的评论。」

说来,对于这月旦评,乔琰还当真是有些好奇的。

曹操就曾经得到过许子将的月旦评的评论,说的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但是这个评价在有乔玄先给了他那个命世之才的评价后,还是在胁迫许子将的情况下方才得到的。

乔琰此前读史书的时候便觉那「伺隙胁劭,劭不得已」,简直说不出的有趣。

可惜她既然管曹操叫了一句世叔,总不能又当面问他,他当时到底是怎么胁迫人家的,到底是摸了把刀出来呢还是来了出什么别的戏码。

总之这汝颍固多奇士的产物之一月旦评,在曹操这里是得了这么个支使的结果,怎么想都觉得有意思得很。

也正如杨修所说,这月旦评本是在汝南清河岛上举办的,自然不在洛阳,倘若是寻常情况下,乔琰到了这洛阳来,是不可能见到许子将的。

可偏偏因为黄巾之乱的缘故,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颍川长社之战前,就已有黄巾势力流窜到了汝南地界上,因汉军首战失利,许劭和堂兄自然是要担心一番他们倘若还身在汝南的话会否有什么危险。

想想洛阳八关的守卫,怎么都要比黄巾随时可能大举攻来的汝南安全得多,他们便转道来了洛阳。

但来是来了,以许劭的作风却也只住在了洛阳西南方向郊外,也因有黄帝祭坛而被称为黄郊的鼎中观内。

鼎中观还真不能望文生义觉得这是个道观,这个「鼎」字的由来乃是「武王伐纣营洛邑而定鼎」的意思,姑且可以将其视为历史沿革的纪念遗迹。

许劭的这个决断也让洛阳士人对他更高看了一眼。

既抵洛阳,便免不了和权贵接触,但许劭显然做到了不为外物所动。

他经营月旦评多年,可以说已经有了资本凭藉这个「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丶郭」的评价,得到三公的看重,从府掾的位置做起,直到一方州郡长官,他却并未这么做。

而是居处洛阳之郊,继续这可称为「汉末人物点评月刊」的行当。

也正因为如此,即将到来的六月初一之评,并未因为汝南士人的缺席而让清议之风有所衰减,反而因洛阳士子的追捧,在这六月初一未到的当口,一向少有人至的洛阳郊外,围绕着鼎中观,多出了不少人来。

他们或是持书而立,或是幕天席地而坐,在乔琰和杨修抵达的时候,举目四望之间门竟有种形似「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盛况之感。

「童子六七人……」乔琰扫了眼杨修和他身后的那些个小跟班,觉得这个情景更像了。

因乔琰这话说出也不过是个自言自语罢了,杨修并未听清她在说什么。

还不等他问出,就听到乔琰问道:「我听闻杨太尉有举荐许子将之心,遭到了拒绝,杨小郎君竟不怕他因这个缘故而对你薄待吗?」

杨修笑道:「我听闻子将先生之评说,公平正当,褒贬得宜,更莫不自臧否人伦说起,于察言观色后定论,祖父之举乃是看重先生察举清明,并无坏心,而我杨修便是杨修,今日前来也不是顶着杨赐之孙的身份来的,人已在此,何故谈长辈往事?」

杨修见乔琰似乎对这个回答颇为满意,回道:「我现在方知,你的确有此资本约战。」

得了这个肯定的答覆,杨修也不由在面上浮现出了一缕喜色。

但得了乔琰的夸赞可没什么用,杨修要的是在月旦评中胜出。

杨修并不知道他和乔琰的月旦评之斗,因刘宏对乔琰的在意而已然知晓,更是让人前来查探这比斗的发展。

他现在只知道,他放话是放得挺干脆,但在走到那鼎中观近前的时候,还是不免感觉到了点尴尬的氛围。

这可实在不能怪他会生出这样的想法。

在一众成年及冠的学子士人甚至是想要得一贤名进而擢升的官吏之中,忽然出现了两个年龄如此之小的,简直像是在这人群中拍下来了一截,着实是过于醒目了一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