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李晏还在李令月面前挥舞了一下他的小拳头。
李令月见两个孩子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跟自己讨价还价,轻轻点了点他们的额头:“人小鬼大。也不知这些年,阿娘是怎么教你们的!”
“与朕没关系,他们天性就是如此,朕只是稍加引导罢了。”武皇瞥了李令月一眼:“你若是不满意,就怪你自个儿吧,谁让你没能看着他们长大呢?”
“阿娘替我将晏儿和清儿照顾得极好,我心中很是感激,哪里能责怪阿娘?我只是感慨,晏儿和清儿小小年纪就这般活泼机灵,阿娘定然在他们身上花了不少心思。”
“你知道就好!朕每日政务繁忙,还得替你带孩子,可怜朕一把老骨头了,还不得清闲!”
“胡说,阿娘哪里老了?阿娘保养得宜,精神头又好,若是阿娘换身装扮与我一道出宫,那些不知情的百姓见了,还以为咱们是姐妹呢!”
“你啊,就会哄朕高兴!朕都年近七十的人了,你却风华正茂,朕哪里能与你做姐妹?”武皇笑着摇了摇头。
话虽如此,令月愿意费心思哄她高兴,她终于还是开心的。她的诸多子女之中,唯有令月最贴心。
“你此次既然回来了,可就不许再走了,自己的孩子自己带!”
“知道了。”李令月有些无奈:“看样子,阿娘还真是不想再让我回边关了。”
她喜欢在边关待着,不仅是因为边关容易捞军功,更是因为边关刷积分快。她每保护一次百姓,或者推行一项有利于民的政策,积分都会有所上涨。
虽然李令月在长安城中,也能出台有利于百姓的政策,以此来赚取积分。但长安城中不是有武皇在吗?李令月觉得,她和武皇完全可以分工合作嘛!
“‘回’?”武皇瞪了李令月一眼:“你的家在长安,你的亲娘和一双儿女都在长安,你想回哪儿去?你要回哪儿去?”
李晏和李清一听这话,顿时也忘了他们还在向李令月询问生父的事了,他们一人一边,抱住了李令月的胳膊:“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阿娘啊,阿娘又要离我们而去了吗?”
“我自然不会离开你们,只是,我是大周皇储,我有义务保护我大周不受他国侵犯。若是边关战事再起,我兴许还会离开长安。”
她这番话,李晏和李清听得半懂不懂。不过,保家卫国是一件崇高的事,他们还是知道的。
女官们闲暇之时,会为他们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他们从中学到了不少道理。
“那,阿娘能不能不要去太久啊?只去一小会儿可以吗?”李晏问。
“你说呢?从长安到边关,快马加鞭,至少也得数日,一来一回就是半月了。”
“唔……”李晏一时找不到说辞来反驳李令月。
李清却灵光一闪,道:“还有别的武将呀!怎么可以让阿娘一个人把事情都做了,那不是让别的武将偷懒吗?”
“清儿说得不错,我大周又不是没有其他将领了,何至于回回都让你上前线?往后,只要不是遇到了什么十万火急的战事,你就给朕老老实实在京城待着!”
“阿娘,你要听阿婆的话啊!不听阿婆的话,阿婆就不喜欢你了!”
“不听阿婆的话,是要挨罚的!”
在亲娘和一双儿女的联合围攻下,李令月只得苦笑着举手投降。
罢了,日后,这上战场的事,还是从长计议吧。
李令月一路上本就餐风宿露的,这会儿又与武皇和两个孩子说了这么久的话,也有些饿了。
她见桌案上摆了一盘子点心,只是这点心不知道被谁动过了,少了一半,便笑问道:“这盘点心是给我的吗?不知是被那两个小馋猫偷吃了呢?”
李晏和李清一听这话,就知道李令月是在说他们。
“才,才不是小馋猫呢。这是阿婆特意为我们准备的,阿婆,你说是不是?”
李晏和李清用求救的目光望向了武皇。
武皇道:“这是孩子们上完骑射课之后惯例的点心,你竟自作多情,以为是给你的么?”
“所以,阿娘没有为我准备吃食么?”李令月的目光有些委屈:“阿娘可真是有了孙子孙女,就不要女儿了。”
她眺望远方,背影一片萧瑟:“哎,可怜我收到消息,便马不停蹄地赶回来见阿娘,一路上,饭也没吃好,觉也没睡好……终究是,错付了。”
李晏和李清看得一愣一愣的,年幼的他们不明白,阿娘前后变化怎么这么大。
武皇指着她道:“越发嘴贫了。你的点心,在食盒中摆着呢,朕这紫宸殿中,还能少了你一口吃的不成?”
上官婉儿在门外听着门内欢声笑语不断,祖孙四人就像是寻常人家的三代人一般,不由露出了笑容。
她就知道,小殿下们定能与殿下相处得很好,而殿下也能哄好闹脾气的陛下。
这些年,武皇在朝堂上是愈发心狠手辣、不留情面了,又有谁能料到,她私底下,竟还有这般温情脉脉的一面呢?
就在武皇祖孙三代团聚之时,一些人收到了皇太女率领军队直闯长安城的消息,手都激动得开始发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