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棐拜道:“回禀陛下,臣母年迈……臣实不放心,臣母独居家父庐陵……”
“故此……”
赵煦当即赞道:“卿真孝子也!”
“自古,孝子必是忠臣!”
他看向吕公著:“相公,这样的人才,都堂宜当重用之!”
“诺!”吕公著立刻高兴的起身拜道:“臣回去后,就安排堂除!”
欧阳棐听着,激动不已,嘴上虽是婉拒、谦虚着,但心中却是欢呼雀跃。
他是治平三年的进士!
然而登科之后,却只做过一任的陈州通判,然后就一直在家侍奉父母。
虽然外面说的好听,都说他是孝子。
可,看着那些昔年的同科进士甚至是比他晚好几届的进士,一个个平步青云,他却始终只是一个承务郎。
这心里面的滋味,能好受才怪!
特别是今年,他的女儿和苏轼家的苏殆定了亲后,他就越焦虑了。
因为,明年又是一个科举年。
若苏殆到时候,皇榜报捷,名登进士。
万一名次比较好,比如说,拿个三甲名次,那初授就是节度通判。
那样的话,没几年就是翁婿同级了!
想想都会害臊的!
所以,他比谁都想进步!
赵煦看着欧阳棐那副被自己都快钓成翘嘴的样子,心下得意起来。
有了这个恩典在,就不怕欧阳棐不合作了。
拿来吧你!
欧阳永叔的文集、遗稿!
便当即趁热打铁,道:“朕慕文忠公之文名久矣,今见两位爱卿,甚为高兴!”
“不知道,两位爱卿,可否将家藏的文忠公文稿、诗集以及其他未曾面世之各种文稿借朕一观?”
欧阳、欧阳棐,哪里敢拒绝,当即就拜道:“先臣文章,能得陛下厚爱,此先臣之幸也!”
“善!”赵煦大喜。
只要欧阳修的那些文稿,进了宫,赵煦自不可能还回去了。
毕竟,读书人的事情,有借无还,乃是常理。
欧阳修的衣钵传人苏轼,不就借了米芾的砚台后,死活不还了吗?
然后,欧阳、欧阳棐今天借了文稿,明天就得承认‘只有官家最懂臣父’,后天就能吹捧‘陛下与臣父之思想,最为接近’。
至于苏轼?
他苏子瞻怎么配懂我爹的思想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