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斜了他一眼:“你以为你就是什么省油的灯了吗?醒醒吧,能跟我吵到一处,你还当自己是什么与世无争的白莲花吗?”
李晏:“……”
李令月看着两个孩子相处的模式,不由露出了一丝笑容。
时间改变了很多东西,但有些东西,似乎一直未曾变过。只是不知,他们的这种状态,能够维持到什么时候。
这年年底,李令月忽然收到了一封奏报。
今年官府在统计人口之时,忽然多出了几百万人来。
若单纯只是人口数量增加,倒是没什么奇怪的。这些年,武皇和李令月一直在打击隐户,鼓励生育。
李令月一开始虽然觉得几百万的人口增幅有些多,倒也没有往心里去。
但紧随其后的一封奏报,却让她觉得不可思议。
这么奇特的事情,怎么能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呢?
李令月在接到这封奏报之后,立刻带着奏报来到了武皇的面前。
“阿娘,你瞧瞧这封奏报!边关处有几个村落的村民,说他们祖上是华夏人,当初避隋时乱,不得已才出去逃难。现在,他们眼见着咱们大周局势稳定了,便想着回归大周呢。”
武皇听到这则消息,也觉得啼笑皆非。
她接过这份奏报,看着奏报上细细陈列的证物,见这些证物中,的确有当初隋朝用过的箭羽,以及能够证明他们隋朝老兵身份的令牌,这才信了他们的话。
“说来,也怪隋炀帝不做人。要不是当初他一意孤行,非得三征高句丽,还喜欢瞎指挥,也不会闹得民怨沸腾。那些跟随隋炀帝出征的老兵死伤无算,幸运些的,则趁乱逃走了。这些人的先祖当初能够逃出生天,还能找到一块地方安安稳稳地生活下来,倒也有些运道在身上。”
说着,李令月拉了拉武皇的袖子:“阿娘,既然这些人都主动归附了,那咱们肯定得收下啊!他们的先祖拼了命地逃离前隋,却在咱们统治的时候请求成为咱们大周的人,这不正好说明了咱们大周是天命所在、众望所归吗?”
虽说这几个村落没有多少地,人也不多,但他们为了回归大周,连祖上珍藏的旧物都拿出来了,这对于大周来说,也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
况且,大周现在国土面积大大增加了,人口却还是不够多,李令月巴不得能立刻再多出一批人来!
“朕知道。这些人,咱们自然是要收的。不过,在正式接纳他们之前,得将他们的身份挨个儿查清楚了,不能让别国细作趁机混了进来。”
武皇已经开始思考该如何接纳这批人了。
“阿娘英明!”李令月见武皇心中有了成算,便不再多言。
此事不仅让武皇和李令月觉得不可思议,也在朝堂上掀起了一阵小小的风浪。
这些年,大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繁华、富庶、安定了起来。周边许多国家之人都对大周心向往之。这是武皇与李令月领导有方的成果,也是大臣们共同努力的成果。
此时,这些大臣们听说前隋老兵的后代拼命想要重新回到大唐来,与有荣焉。
不过,他们跟武皇想法相同。回来可以,回来之前,需要经过一番排查。这批人回归大唐之后,究竟该是什么章程,也得好好讨论一下。
一番准备工作颇为繁琐,等到这些工作全部做完,又是一年过去了。
当边关那些人终于被允许以唐人的身份踏上大唐的国土,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都是听祖辈的故事长大的,在祖辈的描述中,曾经的大隋是一个国力强大、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的国家。可惜,在隋炀帝上位之后,一切都毁了。
隋炀帝先征吐谷浑,又命人建运河、修龙舟,丝毫不顾民众的承受能力。
他征集大军三征高句丽,更是直接将隋朝推到了崩溃的边缘。第一次征战高句丽,隋炀帝就调派百万之众。原本隋军有着巨大优势,按理说,只要稳扎稳打,一个小小的高句丽,怎么也不至于拿不下来。
可隋炀帝带着大军出征,一心想要逞威风。他要求将领们不得擅自做主,必须听从他的指挥才能行动,这就大大延误了战机。一路上,隋炀帝更是时有骚操作,弄得将士们苦不堪言。当大军抵达平壤之时,由于隋炀帝判断失误,隋军遭遇埋伏,最后逃回去的兵卒仅仅只有数千人。①
这些刚刚归唐之人的先祖,就是在第一次征战高句丽时逃走的。
根据那些隋兵们的回忆,当初他们跟随隋炀帝出征之时,每天都有同胞在他们身边死去,负责造船的人因为长期站在水中,下半身生了蛆②。对于底层士兵来说,周围就像是人间炼狱一般,看不到希望。
隋兵们不想死,更加不想毫无意义地死去,因此,他们选择了叛逃……
在逃亡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人死去。最终能够顺利逃出来的人,只是极少数人。
这些幸存者中,有一些人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有一些人则从此隐姓埋名,躲到边境线处,隐居了起来。
他们虽然一辈子都没再回过故土,但他们却反反复复地向子孙讲述着曾经的“开皇之治”,讲述那片富饶的土地,讲述他们在隋文帝治下的衣食住行……
他们在边境线上的日子也不好过,时不时便会被卷入战乱之中。正因为一日不如一日,往昔的治世在他们心中才会显得弥足珍贵。
这些老兵们的子孙生活在与大唐交界之处。对于大唐的繁华富庶,他们也有所耳闻,只是感触并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