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握着刀剑,心头闪着凶念,推门而入,闯过门厅,走到内堂,见到的就是黑洞洞的火铳口,雪亮亮的枪头,还有孙世芳喜笑颜开的脸,这些二流子混混,在买活军的精兵面前,如何有半点招架之力?这又是关门打狗,里应外合之下,几乎都是片刻功夫便束手就擒了。
按照谢双瑶的吩咐,这些人也不留着审讯定罪,“这里是敏朝地界,还不应用买活军的规矩。在刑部裁撤之前,还是依着刑部的规矩来吧。”
刑部的规矩,自然是很灵活的,完全按上意行事。而虽然现在大家都管未家人叫逊帝了,但禅让大礼未行,他始终就还是敏朝之主,皇帝亲自吩咐,这些敢趁乱闹事的恶徒,不用审了,直接就判,最低也是个流放苦役——这还是最低的,倘若是平民百姓的也罢,按照敏朝刑律,入室抢劫,流配苦役罢了,这要是深沐皇恩的官宦子弟,不思回报,反而作恶,那就更是无药可救了!
这样的坏坯子,那就是当场打死都不过分的,其家人也是家教不严,要跟着株连治罪,彻查抄家!——说穿了,也就是从前收拾政敌,田任丘满京城攥指缝抄家时的老手段,只是从前田任丘还顾忌大局,不敢做得太过分,谢双瑶一来,这是直接掀桌的节奏,田任丘是石头里攥出油般使力气,而谢双瑶则是直接用药火了,石头全炸开了,还怕这油田不突突往外喷油吗?
就这么着,晚上抓人,还没过黎明,人就全被运到通州去了,在通州自有买活军的人甄别分组——被孙世芳这些组长标记过,经手人员根据自己经验判断出来的‘特别顽劣之徒’,直接送去海外矿山苦役,这些多是根据他们判断,手里有人命的,心特别狠,似乎特别敢下手杀人的,只要有这个印象,那就足够,不需要实据。
甚至,孙世芳是真的有就地格杀这些恶徒的权力的,她和卢大人说的完全不是玩笑话——这要是刑部不转运,京里没衙门接手了,买活军真做得出来满院子挨个砍头的事情来,你来犯罪都不怕了,我处决罪犯还怕什么?
至于其他人,建新、苦叶岛乃至山阴煤矿,都有一些最艰苦的岗位需要人力,当然,如果你有其余才能也可以,比如说,读书识字,知道算账的话,倒也有一些略微体面的活儿可做,不过,这样也会引起经手人员的重视。
如果这些人没有如实坦白自己出身的话,就会被特别审问——就京城来说,拥有这样学识的,一般都有些来历,再结合外貌,多少也能判断得出来,到底是聪明伶俐,学会了这些知识的伙计,还是世家子弟又或者他们的帮闲小厮一流。
按照皇帝的指示,这些人一旦露了底,那阖家可就算是倒了大霉了,是否要全家株连流放,就在上头一念之间,反正这个大把柄是递出去了。按照卢九台的推测——谢六姐执掌京城,必然要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会有一大批人被赶出京城,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么!
这种大浪潮,一旦推动起来,就不是说谁要走,而是谁能留了——谁要走,甄别的是要走的人,谁能留就不同,大家都是要走的,甄别的那就是要留的人了!
如果没有特殊的根底,又或者是令人重视的能力,让人去开了这个特例,那么,即便逃过了这第一步,之后的手段陆续有来,或迟或早,这些不中她的意,在她心中被划为‘无用无害无能’的三无之人,总是会被她随意一念之下,便是一大批一大批地扬弃出去的。
只是说,倘若只是三无,并无其余劣迹,为人也较老实,那么扬弃的手段会较为温和,不过是让他们在京城存身不住,没有那些来路不算清白的财产可以继承,又无能力,迟早黯然离开,去到符合自己能力的地方罢了。
至于说这些心存恶念,身为潜在乱源,哪怕不用挑拨都要犯事的勋贵、官宦之后,那就比三无还要更高一档,乃是无能有害无用了,收拾他们的手段也会更加激烈,对谢六姐来说,不过是死得早死得晚,死在什么时候的问题而已——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丢到矿山去,能活几年?把他们送去矿山,一个是多些耗材,再一个,也是全了自己的声名罢了。这闯空门被就地格杀,说出去总嫌酷烈,流放苦役之后,还回不回京城,这种事又有谁会在意?
对大众来说,谁会知道这些恶徒是被买活军的人有意无意间钓出来的?甚至就是被捉了之后,也是模模糊糊,难以弄懂其中的关窍,有些二愣子傻乎乎的,被问出身时,都不晓得遮掩,直接就说了,还指望着自己的家门能换来网开一面的对待呢。殊不知,这是为自己家里人敲响了丧钟!
就算是有些心机,坏事之后,本能地遮护出身的,在通州也还有一道网拦着,以待遇好的岗位为鱼饵,在这些人之中还要再钓一钓:这也是情报局没有普及仙手机,情报员很难把各人的信息传递到经手人员那里汇总的关系,否则,照片一拍,对着认人就行了,哪里还要这么麻烦?
这么几道大网一拦,到处的鱼竿一设,京里的活鱼几乎都要被钓光了,可民间却是一无所知,街坊邻居传说起来,此事无非是京中人心浮动,乱象横生,趁火打劫者极多,很多人心急之下,也走了错路!?这些人步入歧途的原因,固然令人唏嘘,可一旦可能威胁到大家的安危,同情也就消失殆尽了,这正是渴望衙门用重典迅速恢复秩序的时候,所幸买活军也是不虚,反应及时,把城里的衙门已经统一捏合在一起,开始办事了,接连就处置了若干起劫案,这不是在百姓心中,和敏朝截然不同的精干形象,就立起来了?
别看只是些小手段,可买活军的老辣和毒辣,做事的人怎能不清楚?卢九台身为经手此事的刑部主官,这些时日忙活下来,心底也是凉飕飕的,不免常把田任丘和谢六姐进行对比,暗道,“田督公、魏督公等人,一向都是自诩心狠手辣,可止小儿夜啼的,不知今日见了谢六姐的手段,羞也不羞。他们再怎么样还留着朝廷的体统,有许多是不敢触犯的,可谢六姐一来,只留了百分之五不到,余下九成五都要清除出去,她也是真不怕出事啊!”
九成五,这是个什么样的概念,也就是看着这几日不断清运出京的罪犯人数就知道了,光是这些蠢到被自己钓上来的各色纨绔无赖,轻易都是数千人了。京城人口之多,非如此不能有直接的感受——可以想到,这些人还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将来被清出京城,从自己的阶层跌落,只能靠双手谋生,却又因为过于无能,最后落得个衣食无着甚至要冻饿而死的富贵子弟,数目将会是数十甚至上百倍!
“这些人,只要是符合无用、无害、无能三个标准的,迟早都是这个结局。反过来说,想要逃脱这般结局的人,就要赶紧抓住机会,在自己被清除之前,反其道而行之了……”
身后跟的是麻核塞嘴、麻袋套头、麻绳系手,踉踉跄跄沉默着前行的长队,卢九台骑马走在前头,一路沉思,几乎没有留意沿街百姓那些异样惊慌的眼神,也不去想京中该会如何传说这些凶徒的气焰,以及买活军料敌机先擒贼杀敌的勇猛,而是一径思考着自己的前路:“刑部裁撤在即,俸禄是拿不到了,老家么,回去不回去也没有区别,田地反正是早没了,族里也分家了,竟成了个无家可归的人!”
“这个官,还要再做下去么?还是说,寻个糊口的活计,了此残生,不做仕途之念了?但哪怕不做官了,想要避开这股子大潮,不被冲到那边疆绝地,几辈子爬不起来,还是得让自己脱离‘三无’,显出些东西来——这三无又要分两样看,有用者不必说了,无害有能者自然也能留,至于说有害而无能者,这会儿已正被优先清走,都等不到一批一批的大动作了。”
对卢九台来说,自然也不欲做那对民生大政有害之人,他还是颇有些抱负在身的,只是年岁大了些,买活军崛起时他已经考上进士,在京城做官了,便没赶上那么几波买地扩张的浪潮,也碍于自己根深蒂固的某些观念,虽然对买活军的一些侧面非常欣赏,因此多年来并未和买活军敌对,但毕竟也还没到投买的地步。
他的岁数,又很尴尬,因为成婚得晚,孩子如今不过是十岁上下,还来不及送到买地去,谢六姐这就自己赶过来了。要说和许多同僚一般,在买地布子,有些说得上话的后辈亲眷,这也办不到。
别看卢九台对孙世芳板着脸,心下其实是颇为羡慕的:这孙世芳就是敏官的后代,她父亲自己囿于气节没有投买,但却把儿女都送到买地去了。这不是,哪怕别的子女都不出息,有孙世芳在,她们家还担心什么呢?就算她父亲被打发到什么立志城、黄金地去,见到后继有人,料也能洒然东行吧?
当然,孙世芳之父孙白谷兄是怎么想的,卢九台其实也并不清楚,他们不过是点头之交而已,孙白谷辞官后便断了来往,这不过是他自己这些时日来的一个心结——这要只有他自己,去哪里也都随遇而安了,只是孩子们尚在冲龄,要说因为父亲不肯奋进的缘故,从京城被打发到那蛮荒瘴疠之地去,书也读不出,一辈子只能放牧耕种为生,这叫他心里怎么能过得去呢?
要显得有用,那就是要设法立功,又或者是去考买地的科目了……但要让卢九台舍了脸面去请托钻营,他却又实在也办不到,这十几日来,缠绵此事,倒是越发消瘦了,在马上晃晃悠悠的,仿佛随时都能掉下去一般,叫人看了也由不得悬着心,领着这么一队人过城门洞时,对过相向的行人,不免多看了几眼,彼此议论道,“这京城百姓竟如此瘦弱,真正风气和咱们南边不同。”
这一听就是从买地来的,这些人多数都是应了谢六姐的调令而至,别看风尘仆仆,来了多数都要派上用场,不久说不准就是京城新贵,卢九台也不免冲他们看了一眼,这一照面,对过就有人惊呼道,“呀!这不是九台吗?!”
说着,便忙排众而出,热情地道,“多年不见了,可还记得我老洪不!你这是打哪去?怎么越发瘦了!”
卢九台定睛看了几眼,也是大惊道,“这不是——这不是亨九兄吗!多年没有听说你的消息,你这——”
“嗐,我这不是随之江道一起陷在买地了么!”洪亨九笑声爽朗,似乎一点不以为耻,“一转眼这些年了,总也要寻个饭辙养活自己么——”
说得谦虚,可看到洪亨九的穿着做派,就可知道他如今身份不低,他倒也没有炫耀的意思,而是拉着下马的卢九台热情地摇了摇,叙起别情来了,“你如今住在哪里,兄弟,这次出门几天回来?我住处还不确定,一安顿下来,就给九台贤弟你家里投帖子去——
是了,还有一件事要问你,幼元兄近年如何了?他也有春秋了,这几年来,在田任丘的手下,日子还好过么?昔年他和天一君子论战之后,便少听闻他的消息了!”
说到这里,洪亨九左右一看,附耳对卢九台低声道,“这一次,那张犬也进京了,我颇担忧幼元兄的安危呢!”
第1154章黄幼元的四凉四热
没想到这个洪亨九,还给他在买活军那里混出头了!?路遇故人,卢九台不免也是心潮起伏,倒是把自己的心事暂时搁下了,除了忙活差使,就是琢磨着洪亨九的事儿——
说起来,这一二十年,不单是天地大变的二十年,也是故人离散,人情如漂萍的二十年。许多相交甚密的故人老友,随着时势而失去联络,甚至无法确定安危生死,这样的事情已经成为常态了。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和乡间巨大的变迁有关,若是从前,就算宦海沉浮,四海为家,一时失了联络,只要知道祖籍乡望,往老家一打听,也能得知近况,毕竟,就算是改朝换代,地方上的家族世世代代安居其中,除非是直面兵灾、屠城这样的大劫,否则也少有迁徙的。
可这几十年间,别说是已经被买地入手的江南,就是北面,族里卖了祖田,分家迁徙的事情,也已经是屡见不鲜,从古到今,‘无家可归’都是最恶毒的诅咒,到如今竟然渐渐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多数人都没了个可以回去的老家!这老家都没了,和故友之间,消息一断,可不就是无从寻觅,只能凭借缘分,盼能重逢了么?
卢九台自己,倒是一直留在京城,还算是维持了一个越来越小的交际圈,但他有许多同年、同乡,也都是陆续失去联络,有些是辞官归隐的,有些是被田任丘等人搞下去了,还有就是和洪亨九这样的——本来在江南做官,没有及时脱身,失陷在内的。
虽说两地往来频密,也多有一个家族两地为官的,但那都是底蕴深厚、人丁繁茂秀才辈出的大族,不能忽略的是,在这些大族之外,还有卢九台这般的普通官员,家中普通,只有一人入朝为官,自己在朝中的官位也不算高,和南面的亲友,经过千难万险,维持联系,除了互相问好之外,谈不上彼此引为奥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