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我在同年之中好友不多,除了幼元之外,竟没有什么小说的好手熟识,免不得要对幼元兄软语央求了……如此托庇于幼元兄肋下,滋味也不好受哇。”
的确,除非去开补习班,若是要做书商,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消耗从前积累的人情,逐渐起步的过程,卢九台对前景其实并没有特别的信心。
毕竟,如今大变之时已到,可以想见必然有数千敏朝官员被裁撤出来,只能转行谋生,不论是补习班也好、书画铺子也罢,洪亨九指点得了他们两人,难道其余人就没有良师益友吗?
未来数年内,这几行的竞争一定是非常激烈的,要活下来,不是降价,就是回老家去,那就依旧是要凭人脉立足了,对卢九台来说,这也走不通,他的老家没入敌手多年,人脉早就不存了。仔细想想,除了理政之外,他竟没有任何一件事是自信擅长,或者说发生兴趣的!
做官有做官不能接受的地方,转行也有转行的顾虑,一时间,卢九台竟是犹豫不决起来了!迷茫之中,不由得看了黄幼元一眼,见他居然也有作难之色,也是一惊,“幼元兄这都是知天命之年了吧!还是已经年近花甲了?他辞官也有这些年了,我还当他功名之心早绝,怎么竟还有想要入仕的念头吗?看来,他还是想做些事情的!”
他对于黄幼元的品格,有绝对的信心,倒不觉得他是为了功名利禄,以黄幼元的年纪,想要登阁拜相那是不可能的事了,买地的官,工作繁重、规矩又多,报酬和黄幼元开补习班或者是写话本、画版画的收入比,根本不值一提,黄幼元已经是名利双收了,还想要做官,那无非就是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卢九台想道,“看来,当年论战,幼元兄反的是张犬那样偏激的论调,对于买活军的道统乃至政风,他其实并不是真正反对……也是,以他的性子,若是真看不惯买活军的做法,辞官后早就去江南亲自筹谋反击了,怎么会留在京城呢?”
在卢九台这里,他其实对买活军的好处,也是心知肚明的,要说那一套民贵君轻的论调,平心而论也不生反感,在政治理念上的矛盾,可以不去考虑,唯独的顾虑就是实在忍不了‘全盘买化’,必须强迫自己去改变的那些东西。卢九台可以接受别人如此生活,但却很难逼着自己也去改,比如,他见到一男一女走在一起,如今已经不会皱眉了,但倘若要他和一个年轻女吏目一起出差,卢九台就完全无法接受了。
当真要迫着自己去改吗?难道黄幼元竟能接受这样的变化吗?他不知不觉间,频频回顾黄幼元,少见地把心中的疑惑写在了脸上。洪亨九细看二人神色,也是会心一笑,又道,“自然了,除了本土做官,以及转行从事杂业之外,也有些别的出路——这进大学做老师,就是一桩,这也是适合幼元兄的。还有一些吏目职位,难有提升,但职司也很有意思,比如说修史,这就正经是个活儿,而且很缺人。待遇虽然不高,但修的既然是官史——”
黄幼元的双目,立刻灼灼放光,很显然这个位置完全投合了他的胃口,洪亨九宛然一笑,款款道,“还有,倘若道统考试过关,还可以编纂教科书,或者如张犬那样,转行去编法典的也有,只要略微进修相关的课程,通过认证,都是可以出力的……”
“这些不涉实权的清贵职位,说起来,也是我们旧学进士的专长,这一点倒无需自谦。再者来说,也因为前程不怎么样,对于生活风气的考量,也就放松得多了,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无需考量——反正也不会提拔,管那么多做什么呢?
许多旧学的才子,都是走这条路子的,一边在大学供职,一边兼一个这样报酬很低,仅有荣誉的职务,也是甘之如饴。钱受之兄便是如此,他是不做买地官的,但受买地的职务却是甘之如饴,编纂了很多大学教科书,什么《戏剧鉴赏》、《诗词考据》、《通识诗词选本》等等,非常起劲。”
黄幼元是可和钱受之相提并论的才子,听到这里,哪有不心动的,不过他还是更想修史,而且立刻想到了《国榷》,当下兴奋得满面通红,就要说话,卢九台看了,心里暗暗着急,只怕话题扯开了,自己的疑惑无人解答,好在洪亨九是注意到他了的,举手向着黄幼元的方向压了压,示意他稍安勿躁,对卢九台说道,
“还有一条路子,就是去化外之地为官,说实话罢,九台,这些路子里,我认为适合你的,其实还是继续做官,你处事严明、精力旺盛,脑子又活,是个料理民生的好料子。其余营生,需要放柔身段的,你做起来就难免憋闷了。以你的性子,其实在敏朝,都是难得走得更高——你不会逢迎!在敏朝,不会逢迎拍马,怎么做官?”
说到这里,三人不免都大笑起来,充满了对敏朝官场的不屑,洪亨九精神奕奕,又道,“但在我们买地本土,只要实干,只要有成绩,只要满足标准,哪怕上峰只和你见了几面,照旧推举你上去,人情世故之上,略懂便可,你是足以应付的,依我看,你要入仕本土,也会有一番大作为,超过眼前的品级,不算很难!”
“只是,要走这条路,毕竟也有许多要改的地方,对我们来说,不是轻易就能变的,你的担忧顾虑,我再清楚不过,我们这把年纪的人,要完全换一种所谓的‘价值观’,那别扭劲儿的确难熬!因此,这便还有一条路,对你来说又是别有一番机缘了——那就是去黄金地!”
“那里虽然艰苦,但却也因此规矩上很松弛,只要能吃得了苦,在黄金地,升得快,日子也自在,没有那么多规矩,没那么多眼睛盯着——可又不是全然没有规矩,完全回到了如今敏朝的气氛,大体来说,还是按照买地的风气行事,只是对个人的要求没那么严格而已。对你来说,岂非是最合适不过?再有一点,又更合乎你的喜好了——你是爱好军事的人,而黄金地是有仗打的!”
说到这里,卢九台的眼睛终于也亮起来了,他身子略微前倾,热切地望着洪亨九,等着他叙述得更加仔细,心下则是一片雪亮:“亨九兄这样积极地游说我去黄金地,看来他也是带着任务来的,能把我们这些要被裁撤的不安定分子疏导去黄金地,或许他也能得些好处。”
不过,即便明知道自己被利用为政绩的一部分,卢九台却也并不介意,只要洪亨九所说的是实话就行,他虽然对政治并无太大的兴趣,但政治素养却很出众,早已超脱了个人的好恶得失,将洪亨九今晚透露的信息,融会贯通仔细一想,已是有了决断:“衙门既然决定把大量旧式京官疏导到黄金地去,除非完全放弃从前,对新道统奴颜婢膝的那些人,才能允许他们融入到买地官场的话,那这些人或迟或早,总会有大部分跟随引导而去的!”
“既然如此,我只需要判断这些旧同僚在黄金地,能否支应起局面便可。毕竟彼处远离本土,如果是要在现有聚居地外再建新城,存亡就非常依赖于同僚的能为了,如果靠得住,大家一起胼手砥足,新城欣欣向荣,也就是几年的功夫。而如果彼辈不能成事,禁不住风浪,城破的话,那就真的是会死人了……”
把问题简单化到这一步,抉择反而变得容易了,卢九台沉思片刻,果断地下了决定:“这些京官,能成什么事!但凡是有些才具野心的,早都跑了!能留下来又还有些能力的人,忍耐力都是极强,便如我一般,既然能忍,那融入本土官场也不是问题——又何必跑到黄金地去?以此而推,去黄金地的,只会是一群官场老油子,一群废物!”
“留买地!留买地!”
卢九台咬着牙抄起茶壶,一边给自己斟茶一边想道,“不就是给女吏敬茶么!有什么做不到的,一口茶能喝死你不成?”
他似乎是把洪亨九当成了张厚恩来联系,敬酒时咬着牙鼓着劲,一开口却是柔和自然,毫无烟火气,“亨九兄高见!被你这样一说,我心下也有数了——若完全依我自己,我是要去黄金地的,只是,家里孩子愚钝,性格又野,哪怕是在京城这样文华荟萃之地,我都担心他们的学习。你说你我这样年纪的人,一切还不是为了孩子……”
第1156章卢九台投买
都是这把年纪的人了,早已知道,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有八。九,很多时候,生活就是在不断的忍受中艰难前行。卢九台虽说是奔波疲惫,但这顿饭毕竟是强撑着吃到了最后,回到家中已是午夜时分,他家里的太太和姨娘还没有睡下,在油灯前,以手支额,头不时往前一点,又猛然惊醒过来。
见到卢九台回来了,两人都忙起身为他打水洗漱,姨娘端着盆出去厨房了,卢太太给他倒了一杯解酒汤,道,“快歇下吧!明日又要早起办差了——也不见尚书管这些事,你们过个把月就要裁撤的,这会儿还忙成这样,也不知道俸禄能不能拿到手呢!”
老夫老妻了,卢家的日子又是紧巴的,嘴上常带了几句埋怨,也是寻常,卢太太手上事情是做去的,卢九台也就任她发泄了几句,自己坐在桌前,深吸几口气,回了回神,缓解了一下喉间的不适感:今晚虽没有喝酒,但奶茶是喝太多了。卢九台其实已经非常疲惫,但又受到那浓茶的效用,这会儿心跳得厉害,有点儿想吐,又累又亢奋,起来得急了都觉得眼前冒金星。
卢太太还当他是喝多了酒,从姨娘端的水盆里拧了热手巾过来给他擦脸,不住的咂嘴感叹,似乎是想要埋怨黄幼元,又忍住了,只好絮絮叨叨地数落卢九台,说他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卢九台的脸蒙在热毛巾下头,也看不清神色,昏暗中突然举起一只手,握住了妻子,卢太太微微一怔,被他捏了片刻,才反应过来,怒喝了一声,将手甩开,道,“胡闹什么!快去睡!”
说着,手上用力胡乱揩着卢九台的脸,犹如在洗衣板上搓衣服似的,卢九台被搓得也抱怨起来,道,“你这个人!和你说正事儿,就知道胡闹!”
“我?我一个妇道人家,你和我有什么正事可说!你要是听我的,早十年我们就去南面了,今儿还用你去讨好那个什么洪亨九么?”
卢太太有些没好气地道,“你要是考中进士后,不把姐姐接来京城,没准竟还没有我了呢。那我倒是托了你的福,留在老家,没准今儿也成了个女官。”
她这说的就是陈年旧事了,卢九台之前有一房妻室,算是糟糠之妻,卢九台中了进士之后,并不忘本,立刻把妻子接来京城团聚,在当时看来这是很明智的决定,因为不久后,老家便是乱起来了,闹的‘买祸’,再过了几年,江南被买地吞并,如果当时家里人没有北上,就会和卢九台失散。
但,人有旦夕祸福,因前头原配对北地天气始终不适应,北上后没有多久,就染了时疫,药石罔效,很快撒手人寰。临走前,她记挂着自己的儿女,便在病中央求卢九台,纳了她的一个侍女做姨娘,这也是卢九台家中这房妾室的由来。
发妻病逝,自然悲痛,卢九台本来是不愿再娶的,但守孝三年之后,经人劝说,也是怕女儿受人非议,所谓‘丧母长女,无人教养’,不好说亲,因此又续娶了现在这个太太,两人成亲后三四年,买活军就吞并了江南,先后两任卢太太娘家的所有亲戚都失陷在内,失去联系。
没有家乡的消息,和本籍商人时不时送来的一些节礼,卢家在京城的生活也就更加艰难了,几个孩子年岁渐长,而俸禄哪怕是加过了,要应付一家老小的吃穿也觉得吃力,卢家只有两个帮佣,还是要十分哄着做事的,生怕差遣得狠了,人家辞工不做,‘干脆南下去投买活军’!
卢太太和姨娘,平日里家务也不能离手,照管孩子,帮衬针线,日子过得不算优裕。眼看买活军日益强盛,而敏朝力不从心、日薄西山,卢太太也曾心动,想让卢九台也跟着帮佣一起,‘人挪死、树挪活’,到了买地,就算是不做官了,另找别的营生,‘日子总不会比如今更艰难吧’!
这样的想法,当时的卢九台当然不会赞成,在卢太太来说,也并不是很坚定,她虽然有这样的念头,但见丈夫反对,而且又知道了,去了买活军之后,她也不得不将要出外工作,这退堂鼓也就立刻打起来了,此事也就此搁置。
那之后,因为皇帝涨了几次俸禄,而且可以实发准发,到了冬日还有煤炭这些实用的补给,哪怕是不捞钱,日子也不算过不下去,卢太太也就不提此事了。直到眼下前途未卜,她心中毕竟慌张,这才时常埋怨当时卢九台不肯听她的话。
其实,她的这点子心思,卢九台也清楚得很,要说多讨人喜欢那是没有,但这些市井气也是为生活所迫,他身为一家之主,叫她这样被逼得市侩短见,也是理亏,因而他对卢太太这些唠叨,从来都是听过就算,并不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