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九台见他如此慨然,心下也是一热,暗道,“亨九兄倒是个热心人,固然他或许也有用我的地方,但这样的时刻,能得一句准话,心中也是宽慰了不少。”
见黄幼元沉吟不语,便率先把自己和买活军打交道时的一些感受说出,“他们办事的确是利落的,只是条条框框,规矩也多,而且异常严明,竟有动辄得咎之感。且女吏诸多,觥筹交错之间,似乎仍有不便,也不知道对我们这些二朝之臣的任用,是否有些额外的顾虑和压制……说来也是让亨九兄见效了,倘若不是这不做官,真不知道该做什么去,竟也不太想做官。亨九兄在买地入仕多久,又是有何感受,可以指点弟等一二呢?”
他这几句话,大概是问到了黄幼元心坎里,他也立刻流露聆听之色,恰好此时小厮儿来请,说是席面已齐,大家便进了花厅,这里暖气开得大,纷纷揭开棉袄,露出底下的衣衫来:洪亨九和卢九台都是打了补丁的毛线衫,反倒是从前窘迫的黄幼元,开了特科班之后,家用日宽,穿着轻软的羊绒衫,只有手肘处预先打了两个皮补丁,这是京里最时髦的穿着。卢九台看了,心中也有些羡慕,暗道,“若不行,就跟着幼元兄开补习班算了!”
“动筷,动筷,边吃边说!”
毕竟是苦过来的,桌上菜色也不算奢靡,依着京里的规矩,四凉四热,四凉是罐头拼什锦水果,有杨梅、枇杷、荔枝、芒果,都是京中不得之物,最是受到追捧,又有酥炸花生、烤小鱼干、酥油泡螺,四热是罐装的黄鱼蒸热了,黄花菜炒笋干、烧咸鹅、咖喱鸡丁。
罐头多而鲜蔬少,未见海参、鲍鱼等等,在冬日的京城算是二等席面,但也颇为体面了,可见黄幼元开补习班赚了多少。洪亨九也有些动容,不免对黄幼元刮目相看,笑着打趣了几句,‘怪道幼元兄不想入仕’等等,吃了几筷子菜,举杯喝了一口奶茶,这才徐徐说道,“要说起我们这些老进士在买地的前程嘛,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第1155章黄金地还是买地?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要真论起来的话,什么事都不是一蹴而就,身处其间的时候,感受不到什么变化,可日积月累下来,猛然间回头一看,却会发现,不知不觉,巨大的改变早已发生,大势早已不是个人所能扭转。
敏朝的衰败如此,同样的,如黄幼元、洪亨九、卢九台这三人一般,自幼四书五经苦读上来,纯粹的旧式进士的消亡也是如此,它发生在不知不觉间,可如今也已经成为了所有人的共识:进士这个圈子,是越来越狭小了,虽然每三年依旧开科取士,每次也能取满三百人,但毫无疑问,进士的根基其实已经正在慢慢地断绝。
甚至,在眼下这个大变之时,三人论起来的话,也都是承认——旧式的学问,完全断根其实也就在眼前了,新朝的取士之法,几年内必然完全买化,甚至可能还会在完全并轨之前。
毕竟,比起其余不同,这取士办法的更改,阻力必然是最小的,毕竟读书人改去学特科又不是什么难事,就是在座这三人,他们的特科学问难道就不好了么?能考中旧式进士的,那就没有笨人,只要有需要,花上几年时间自学,成绩就差不了!这不是,黄幼元都能开补习班了?
只是,虽然能学特科,但他们自认,根基仍然是在旧学上,进士中榜那一刻的喜悦,也是一生难以淡忘的得意事。旧学进士的断绝,对于黄、卢二人的打击,其实是很大的,不过,这毕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失落之余,似乎也多了一丝解脱:
不论如何,没有什么好守的了,这条路已经断绝,不会再有后来者,那么,除非做殉道的打算,否则另寻出路已经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就算随之应变,也无需怀抱什么歉疚罪恶,也不必担心在故友亲朋面前,失了颜面,担负那失节的罪过了。打探起买地那些老进士的出路,也更加理直气壮一些了——人是要吃饭的,眼看着旧学学问,很快就要被扔到故纸堆里去了,就算是开私塾都没人要学的,现在也没有人要抄书郎了,那总是要活的吧,多问问,跟着改一改,又怎么了?没见我们前面还有那么多人么!
其实,这也算是买地‘就事论事、脚踏实地’的风气,在无形间深入民心的结果,就算是再排斥买地道统者,都不免受了浸染,只是,这就不是两人能够自觉的层面了,反而是洪亨九旁观者清,暗暗道,“万事万物都在不断交流,影响注定是互相的,这话当真不假,这么些年没回来,连这两个老道学先生,都‘买’味十足了,这也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可见交流和改变真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之中,所谓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诚哉斯言!”
在洪亨九自己看来,他曾经也颇受节操之困,是个有些古板道学的人,倘若不是入了买地,而是被建贼捉拿,那时的他,多数是有殉节而亡之刚烈的,因此,对于黄、卢这般的同道中人,他并不嫌弃其不懂得变通,做好了水磨石穿的准备,娓娓介绍起买地老进士的门类:“第一,是那些辞官隐居在家,或者年岁大了,致仕归隐的;
第二,是在买地新侵吞的地域为官的;第三,是仰慕买地,特意前来求学投奔,或者是先派遣家人来买地,求学经商,打了基础,对买地有所了解后,再阖家前来投奔的;
第四,则是变卖家产,隐姓埋名,到买地来重为新生的——这样的人为数不少,只是平素里并不和我们旧人来往,也就先不提了。”
这第四种来路,随意一想,就知道其出身的家族,必定和张天如所说的那样,身负‘原罪’,起家是说不清的,甚至从前纵容家人,在乡间多有案底,为了避祸方才会如此行事。说到这里,三人都是有些不屑之色,黄幼元大概也是想到了张天如,又冷哼了一声,自言自语地小声说了一句,“这张犬虽然也偶有所言不虚的时候,但立场仍是太偏激。”
洪亨九自然不去驳斥他,只做未闻,又道。“这其中发展得最好的,其实还是第二类,只要亲善买地,帮助接管,许多都可保有原来的职司,或者先暂时留用,等到完成消化之后,再降级调任,未来只要通过考核,至少保证调任时的职级这并不难,要升迁么,自然不比买地的嫡系那样容易,但也不是说就全然不能了。
买地那里,旧朝官员如今职位最高的,还有徐子先呢,他的职务,相当于礼部尚书了,是教育部部长——只是徐老师年事已高,不常在人前走动了,这个部长多数有点儿荣誉的意思。”
毕竟是两朝为官,想要入阁这是有些难的,尤其买地的官制不同,权力还是高度集中于六姐一人,一部尚书,基本已经算是最高的官位了,洪亨九以徐子先举例,黄、卢也不得不承认,谢六姐在用人上,不算是太歧视老进士。洪亨九又道,“不过,我们这样的二朝官,是明说了的,考核的时候必然要注重道统这块,平日里行事,也得更加谨慎,都要比着规范来的,倘若还要维持旧式的习惯,哪怕和法律不冲突,但想要在仕途上有进步,那自然是想都别想了。”
这就牵扯到了两人最关心也是最犹豫的一块了,同时,正因为这是官场上心照不宣却并无明文的规矩,没有至交也很难打听,黄幼元在椅子上变换了好几下姿势,不由问道,“亨九兄,你家里——”
洪亨九苦笑道,“说来也是侥幸,我家贫,只娶得一房妻室,没有什么妾室,孩子们也还幼小,因此竟没有什么触犯规矩的地方,不过是把女儿送去上学,又让我太太出门谋了个差事罢了。又把那道统学得很好,手上的事务,料理得也还不错,故而十几年下来,毕竟也混了个经济厅长来当。
不过,年岁摆在这里,要想再往上也有些难了,据兄弟所知,品级上能比我更上一步的,除开徐老师之外,也就只有一个情报局的黄锦副局长,这位也是副职,主官还是买地的嫡系。”
厅长这算来是四品高官了,再往上一步,三品大员,这就不是单靠能力,需要机缘时势相助。算起来,洪亨九在之江道陷落时,是布政使参议,这是从四品,几年来还给他进步了一点,在买地以他的出身来说,这就足见能为了。
卢、黄两人忙赞了几句,只是他们两人,性格刚直,都不是那等花团锦簇的性子,话说得干巴巴的,自己都有些尴尬,好在洪亨九也不介意,含笑又道,“要说重走这仕途,兄弟我还能有些浅见——除了谨小慎微,比着六姐定下的规范行事,叫人挑不出毛病之外,再于公事上,那就是四个字——公事公办。哪怕是卖弄人情,也要在规矩之内,规矩内,无事不可办,规矩外不得越雷池一步。”
六姐所定的规范,这是大新闻,卢、黄二人尽知的,这一套规范并非他们所能接受的——不说别的,就是那婚龄还要拖得更后,就让他们很不适应,还有成婚后分家,以及(隐形符合喜好的)重女轻男等等,在在都是违背了自小便根深蒂固的一些观念,一想到要完全按这套东西过活,就如同让他们背过头大骂儒家经典一样,比杀了他们都难受——对了,倘若入仕的话,从此之后,儒家的观念,在家中自然是不许提的了,这些时日来,京城中常见的忤逆之相,此后在家中岂不是要成为常态了?!
若说这前一句,让人禁不住摇头,心生厌恶的话,那么,这厌恶有多少,这后一句,卢、黄听起来,喜欢就也有多少。他们这两人,都是能力过人的实干派,最厌恶人浮于事、敷衍塞责、勾心斗角不务实业、沆瀣一气一门心思捞钱的风气,买地务实精干的官场风气,是久曾让他们羡慕的。
卢九台更能变通一些,还在朝廷里混着,黄幼元的辞官,其实和敏朝危在旦夕却仍不思悔改的官场风气有很大关系,私下曾对卢九台说过,‘我厌党争久矣,两派人粉墨登场,直如跳梁小丑’这样的话。
听到洪亨九说起,在买地只要用心办事,不说升迁,至少能保住自己的位置,不免也都有几分向往,只是这向往,也并未强烈到奋不顾身的程度,一思及在买地入仕,要忍受的种种重负,因此对自己生活的改易,要新学的那些规矩,新参加的那些考核……又有点打退堂鼓了,都是叹道,“我们这边年纪,也是垂垂老矣,还要从头再改,剥一层皮,这苦怕是吃不了了。”
“其实都有许多旧进士,也和你们一样,他们多是栽培后代出仕,自家便经营些小买卖——买地文华昌盛,也有他们的功劳。”
洪亨九对他们的迟疑毫不意外,据他所说,出仕率最高的,大多就是他说的第二类人和第三类人,第一类进士,在敏朝都坐不稳官位了,更何况是在买地?就是第二类、第三类人里,也有实在受不了买地官员繁重的工作量,以及完全彻底改变的活法,最后还是辞职出来的。
既然买地没有买田做地主这个说法,不做官,也总要操持些别的行当,才能维持生计,因此这些进士除非是年岁太大了,大多也都在做事,他们是要脸面的,绝不可能去做雇工,如此,自家开些铺子,便成为所有人的选择了。
这些铺子以书画铺子为主,毕竟都是一路考过来的,八成以上,这些书画铺子都兼营自印,有印教辅书籍,给自家同时开的补习班用的,也有因话本子发卖的,“只要是些奇情故事,并不针砭时弊,或者宣扬那些明显抵触买地民俗的旧习俗的,衙门也不怎么管!现在写小说反而成为大业了!民间的话本子里至少一两成,我看都是老进士写的,最是那些古板油腻,板着脸宣扬德教,闻着一股陈腐气的,嫌疑尤其大!”
洪亨九说到这里,也是哈哈一笑,又对黄幼元道,“幼元兄,以你的才具,其实就是不再入仕,要谋个生路也不在话下,哪怕为了张犬的缘故,不写小说,你这个补习班,也完全可以再开下去,旧式进士都是出了名的会读书,名士更是好招牌。买地的百姓颇认这些的!
更不要说,你诗画双绝,也是画坛名家,如今买地各处印刷品都很便宜,销路也是极佳,很多画家都去研究版画——这版画是最不容易盗版的,也很能激起读者收藏的兴趣,对于大印厂来说,精美版画就是销量的保证,润笔费非常高昂,而且作起来总比画工笔花鸟,又或者西洋油画要容易,那些西洋来的油画匠,纷纷都要改行来画这个,倒是不耐烦画油画了呢!”
黄幼元的确是琴棋书画都有专长,诗文也是一绝,更是精通天文地理,连买地特科都是略略一学,便可开班授徒的通才,卢九台听了,也是点头道,“若真是如此,幼元兄又何须再出仕?不论是开这新学私塾,还是作画印书,都大可优游闲居,你是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至于卢九台呢,便没有这般的长才了,而且在他来说,还是更愿意做点实事,不说救民于水火,至少他的乐趣,一大部分在于使复杂事务井井有条,令一个地区的乱象得到解决,要说有什么比这样的理事更让他感到兴趣的,那就是领军率兵、平叛杀敌——卢九台对于军事是有一种狂热的,只是可惜,他中进士之后,敏朝竟没有兴过什么刀兵。
对外,他还在兵部观政时,建贼就节节败退,边军没有什么仗打,也就没有出缺。而对南面的大敌买活军,敏朝一直绥靖,从未主持过什么有规模的会战,卢九台就是要自请领军都没有机会。在那之后,中原道有龚二毛之乱时,却也没轮到卢九台出头,他当时在刑部根本分不开身,完全卷入了田任丘兴起的诸多大狱之中。
这二十多年都没有染指过军事,就算是再有兴趣也歇了心——就算是入仕买地,也没机会掌军了,不说他出身不够纯粹,买地的军事体制完全是另一回事,就没有文武相制的说法,文官没有领兵的道理。因此,卢九台也不去想这些,只想着,“做生意低买高卖,非我所能,实在不行,我就去做个印书商,或许也不是不能养活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