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监国府邸。
张洪奎将一份最新的密报呈上,神色比以往更加凝重。
“殿下,臣顺藤摸瓜查到了一些线索。散布天灾谣言、以及几起破坏水车的事件背后,确实有六国旧人的影子,而且他们与胡亥公子府上的几个门客往来频繁。”
将闾目光落在密报上,那条由赵高牵引,经胡亥发酵,最终勾连六国余孽的阴暗链条,已然清晰可见。
虽然还没有一锤定音的铁证直接指向胡亥本人,但目标已经锁定。
“知道了。”
将闾放下密报,脸上看不出太多波澜,“继续深挖,把这条线上的蚂蚱都给我盯死了。暂时不要惊动他们。”
张洪奎领命退下。
将闾走到窗边看着外面虽然有了雨水滋润,却依旧带着几分萧瑟的关中景象。
赵高,胡亥,六国余孽……果然不会这么轻易收手。
然而,城内的景象却与这潜在的危机形成了奇妙的反差。
大旱并未如某些人预期的那样,引发粮食恐慌和物价飞涨。
农商署下辖的平准司反应迅速,动用了部分查抄所得和国库储备粮,在咸阳及周边各县设立了上百个官府凭证兑换点。
告示贴出,粮价稳定,甚至略低于往年同期灾荒时的价格。
起初,百姓们将信将疑。但当第一批人拿着那张曾被视为“废纸”的官府凭证,真的换到了足额、优质的粟米和麦粉时,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
“真能换到粮!官府没骗人!”
“这纸片子还真管用,比咱们抱着铜钱去粮铺排队还快!”
“听说拿着凭证还能优先换,那些没凭证的得等咱们换完了才轮得到!”
兑换点前排起了长龙,但秩序井然。
手持凭证的百姓脸上带着安心和庆幸,而那些当初不屑一顾、甚至抵制凭证的人,此刻只能眼巴巴地排在后面,看着前者优先领走救命粮,心里五味杂陈。
官府凭证的信誉,在这次大旱的考验中如同真金遇火,不仅没有崩溃,反而熠熠生辉,深深扎根于民心之中。
与之相对的,是那些企图趁火打劫、囤积居奇的粮商。
他们本以为大旱之下粮价必将暴涨,可以大发横财,甚至暗中接受了某些势力的资助,准备配合谣言给新政致命一击。
谁料到官府根本不按常理出牌,直接动用储备粮以平价甚至低价入市,并且优先供应给持有凭证的百姓。
他们的囤积的粮食无人问津,高价购入的粮食砸在了手里。
看着平准司门前络绎不绝的人流和自己空荡荡的铺面,几个暗中受了胡亥门客资助的粮商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亏了!亏到姥姥家了!”一个肥头大耳的粮商在自家后院捶胸顿足,“早知道这官府凭证这么邪门,当初就不该听信那帮人的鬼话!”
“谁说不是呢!现在好了,粮价稳得跟石头一样,咱们这高价收来的粮食卖给谁去?等着发霉吗?”另一个唉声叹气。
“都怪那将闾,还有那个杜周。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啊!”
“嘘!小声点。没看到前几天廷尉府又抓了几个造谣的?听说直接砍了!咱们还是想想怎么把手里的粮食脱手吧,再降点价能收回点本钱就不错了……”
这番景象自然也通过张洪奎的网络,汇总到了将闾案头。
看着报告中那些投机商人的惨状,将闾嘴角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弧度。
想发国难财?想阻碍新政?那就得有血本无归的觉悟。
就在此时,仿佛老天爷也想给这场闹剧画上一个句号。
连日阴沉的天空,终于飘洒下细密的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