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陷入了一片宁静。
大家面面相觑,还是不能理解她的话。
“让姑娘们比小子们念更多的书?那有啥用啊,以后不都是要围着这一亩三分地转的?”
“是啊,小子们读书考科举,万一能考中秀才,家里的地都不用交税了,姑娘们呢,就算把书翻烂了,也给家里赚不到一文钱啊。”
“那不一定,姑娘们读书了,就能找到个更好的夫婿,到时候不还是能更好的帮衬家里吗?”
“好夫婿谁能看得上咱们这些乡下出身的?人家那种大门大户的小姐不好吗?”
“所以说,就算姑娘们要读书,也都是人家小姐才配读,生在咱们家里,那就老老实实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就行了。”
“知夏,你可别犯糊涂,家里就算有点钱也不能这么造作。”
李知夏在说出口的时候就猜到了她们没法接受。
毕竟时代背景放在这里,她们说出的话在这个时代并不是错误的。
只不过是双方观念不一致罢了。
夏虫不可以语冰,她也无意要争个长短,只道。
“婶子们的意思我知道了,我会考虑的,家里还有事儿,我们先回去了。”
说着,她牵着女儿的手就往家走。
李文清跟在旁边安慰她:“小妹,你别生气,她们怎么说是她们的事情,咱们小枣就去念书,大了就算不能给家里赚钱,起码也不会被人欺负。”
李知夏在这一刻,也是真的很感激有这样的家人。
脸上的寒意稍稍褪去,语气也缓和了些。
“三哥,你放心吧,我心里都清楚的,不会多想的,现在也就是书院不收,回头要是有别的消息了,我也还是会把小枣送进去的。”
她的女儿,绝不能一辈子围着灶台打转。
程小枣抬头看着她眼里的光,心里渐渐觉醒了什么。
三人回到家中忙碌。
傍晚,公公程守田突然带着婆婆张氏过来了。
“爹娘?”
李知夏看着进门的人,有些意外。
“你们怎么来了?”
苏氏先把院门关好,和身边的人对视一眼,态度温和的问道。
“老三媳妇啊,我今天出门,听说你想把小枣送进书院去念书?”
李知夏就没想过这个消息会瞒住他们,坦然道:“对。”
苏氏下意识看了眼这个孙女,眼神复杂。
“咋想起来送她去书院了,你不是在念书吗,为啥不直接教她?”
李知夏解释:“我没有上过书院,虽然也念书,但是教的肯定不能和书院的先生们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