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心理学者不会读心术的原因 > 那些往事(第1页)

那些往事(第1页)

云凇向白霁还原小昭的动作,当然,是完整补充版。

小昭的表演让云凇想起本科,第一次选修表演课,邹老师让同学们模仿蚂蚁找食物,大家初来乍到,抓不住精髓,硬是演出一教室满地乱爬的僵尸。

这和小昭的模仿其实有相似之处——表演时只粗糙地参照了脑海中几个印象最深的姿势,模仿起来也不到位,导致动作不连贯、不协调。况且自闭症肢体控制能力差,许多细节因为动作僵硬而被草草略过。

所以云凇还原的时候,最大程度上想象了缺失的细节,保证“剧情”逻辑顺畅,“角色”动作丝滑。

小昭看到的应该是一个人双手抱着什么东西,撒手丢到地上的坑里,铲土盖好,踩在上面把地面压实、抹平,最后捡起原本装东西的袋子离开。

说这个东西是尸体,最开始只是一句玩笑般的猜测。

可白霁指着婴儿车里的孩子问“扔的是这个吗?”,小昭给出了肯定答复。

她这样想不无道理,在尖叫的两个场景中,铁铲、垃圾袋、婴儿的元素重复出现,前两个已经用上,但身边没有婴儿,小昭只能无实物表演。

之前闲聊时,小卖部老板娘说村里全是中老年人,就她家一个小孩,没个玩伴,只能等过年。因此准备等孩子到上幼儿园的年纪,就把小卖部转让,搬去县城。

他脊骨一寒。

那被埋了的孩子又是谁家的?即使是早逝送回村里,葬礼从简,也不至于偷摸着抛尸密林山野吧?

怎么想都是违法犯罪。

甚至不能确定扔进去之前孩子一定死了。

再问小昭能否想起具体位置,回答却是摇头,然后神经紧张地用力抠手,他们立即安抚。白霁猜测他并非不认路,否则也不可能自己走回来。而是因为害怕,不愿回想,也不想再去到埋尸的具体位置。

把尸体挖出来这条路是走不通了。不过有大致思路,提问变得轻松许多,小昭基本上能回答出是或否。辅之以奶奶对小昭生活习惯的补充,两人大差不差地还原了刺激产生当天的情况。

一周前的下午,小昭准备从韦元回奇水,却被地上的昆虫吸引,一路跟随,偏离了原本的路线,拐入山林深处。

自闭症患者难以忍耐人多嘈杂的环境,是因为感官超乎寻常的敏锐。常人看来正常的音量,对他们而言是刺耳的噪声。

也正因此,小昭注意到了那个女人。

他不会主动与人接触,所以只是站在远处看。

女人身着灰褐,幽深山林中,几乎半斜的坡土融为一体。

她当过母亲,用刻骨的姿势轻轻环抱婴儿,一手扶着头,一手托着臀。

丢垃圾似的,抛进坑里。

又如春耕垄作般,埋葬了生命。

小昭惊惧万分。

万幸,也许是奶奶“遇事别慌只管跑”的教育成效显著,或者只是过分紧张失了声,他一声不吭地逃离了现场。

根据奶奶的说法,有一天小昭回家后状态的确不对劲,比平时缩在角落的时间更长,不停地咬手,险些咬出血印。虽然状态不常有,但这么多年,出现异常情绪和行为对自闭症来说再正常不过,奶奶早就见怪不怪,只要不影响生活、不扰民就行。于是安慰一会,见状态好转便没再放在心上。

这天是1月18日或19日,拍摄开始之前。抛尸地点很难确定。因为附近两座山,防止小昭迷路,在奶奶尚且腿脚利索的时候,已经带他走了成百上千次。现在小昭不说,也没法临时把当地土狗变警犬辨认气味。光靠他俩,排查堪比大海捞针。

至于女人的容貌,自闭症患者的人脸识别能力本就不强,恐惧又蒙蔽了记忆,只能确定是个中年妇女。

和假发票的事情相似,仅凭小昭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人证,连报案的资格都没有。

但相比起来,这件事至少不算无迹可寻。

韦元不大,又处处是熟人,很容易遇到。女人在大下午出门埋尸,还拎着铁锹和麻袋。尽管显眼,但看上去和干农活无异,反而是种伪装,无需特意避开他人视线。

一月踩着农闲的尾巴,不算忙。各户种植的作物不同,打理的时间间隔有异,农业也又没有固定工作日一说,大家选日子各凭喜好。这个节骨眼上,除非是大好的良辰吉日,否则很难凑到一块。

因此,只要向其他村民打听这两天都有谁出门干农活,对照当日穿着,就能大致锁定嫌疑人。

两人花了点时间平复震惊,安顿好小昭,下山工作。

回程路上,云凇不禁感叹:“我们不是来调查经济犯吗,怎么摇身一变杀人案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