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长带着陈萱回了陈家村,要在村里等着知州大人即将送来的旌表。
陈萱一下车就被众人簇拥着,并不长的路,走了比平时多一杯的时间。村民们都很多好奇的问题,比如知州府什么样,贵人们吃得什么、穿得什么。陈萱耐心地一一回答。直到到了家,正是饭点,众人们也要回去开饭,才散去了。
家里人早就等着了。陈萱的三妹、四妹老远就跑来迎陈萱,家里准备了一大桌子菜。
这段时间,热情的村民们感慨于陈萱的孝心,都给陈萱送东西,一把小菜、一刀猪肉、一篮子鸡蛋,一尺棉布,甚至柳坡村的一个猎人还给陈萱家送来了山里打来的一只野鸡。
家里不大,这些东西都堆在堂屋,陈萱一进门就注意到了。陈婉见陈萱盯着那堆东西看,说道:“大家都喜欢你,想来见见你,你不在把东西放下就走了,后来我们好说歹说硬是不收才止住了,不然家里只怕放不下。”
“可是陈萱家?”
一个头发花白老人出现院子外,身着一件洗得泛白的袄子,杵着一根拐杖,怀里抱着一个包袱,头上戴着个抹额,用布挽着头发,除此之外全身没有一件装饰,脚上的鞋还有一个破洞。
陈萱露出疑惑的目光。
陈婉并两个妹妹都见怪不怪,王春花更是非常熟稔地笑着出门:“老妈妈,这里就是陈萱家,进来喝口水吧。”
这老妈妈听了很是高兴,喜道:“总算是找到了。”跟着王春花进了门,把怀中的包袱放在桌上,才问,“哪个是萱姑娘?”
“我是。”陈萱走了过来。
老妈妈细细看她,和蔼道:“一看就是个好孩子,来,我给你啊,做了身衣裳。像你这样的好孩子不多了。”这老妈妈颤颤巍巍地打开包袱,里面是一件青布上衣,针脚细密,一看就是用了心的。
看着老妇人的眼睛,陈萱说不出来现在是个什么心情,她向来信奉等价交换,只有付出,才能得到回报。她猜到她割肉救祖的事会让众人对她心生好感,只是没想到那么多自己并不富裕的人,却不求回报地送东西给她。
陈萱从不后悔精心安排了割肉救母这场戏,只是心里生出了一丝羞愧,这位老妈妈要送她衣裳是因为认为她是个孝顺的姑娘,但她知道自己并不是。
陈萱不好意思收下,感谢道:“阿婆,多谢您的衣裳,您的好意我收到了,这衣裳还是留着给您自己穿,或是给家里的小辈。”
“那可不行,这是阿婆给好孩子的心意,你若不收,就是看不起我老婆子。”老妇人佯怒。
陈萱还要再说,陈婉拉了拉她袖子,对她轻轻点头,陈萱迟疑,最终还是道:“那萱姐儿就多谢阿婆了,这个时辰了,不若留下来吃顿便饭吧。”
陈萱一说愿意收下,老妇人就要走,王春花和陈传根都上前拦她,劝她留下来吃顿便饭。
老妇人却说什么都不愿意,两人又不好真的用力拦她,陈婉趁三人在拉扯,在陈萱耳边道:“你身上有银子吗?”
陈萱明白了陈婉的意思,走向撕扯到门口的三人,“阿婆,您不愿意就算了吧,但我让送送您。”
老妇人这才愿意,三人停止了撕扯。问起了老妇人是哪个村的,没想到正是王春花的娘家柳坡村,柳坡村是大村,上千人口,并不是户户都相识的,住得远了,没见过面都是有的,王春花和老妇人就是这种情况。
当即,王春花就要亲自送老妇人回去,顺便回趟娘家,现在陈萱名声这样好,当然要回娘家受人奉承。
陈萱就不和王春花抢了,握了一两银子在手中,趁王春花和老妇人说话,悄悄塞进了老妇人的衣襟中。青布不贵,一两银子够买两匹了,够老妇人的本钱和人工了。
老妇人没有发现陈萱的动作,王春花从家里提了一篮子鸡蛋,两人就一起上路了。
*
在家里用过饭,陈萱就回屋里梳理一下下一步的计划。刚回屋没多久,就又有人上门拜访,指名要见陈萱。
和刚才明显不富裕的老妇人不同,这人头戴黑色幞头,穿着稠质靛青色交领长衫,是个明显的商人打扮,更不用说,他还是从马车上下来的。
陈萱见了此人,唇边就露出了一丝笑意,她要等的人终于来了。
王春花不在,陈传根来待客,请他在堂屋坐下,陈珠给他舀了一碗水,他看了一眼,却没有动,对着陈传根拱拱手道:“鄙人姓方,在县里开了家成衣铺子。”
“方老板。”陈传根搓搓手,有些局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