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越来越大,沸沸扬扬的,都脱离了此事本身。
甚至惊动了皇帝。
“……谁在背后推波助澜?案子不大,甚至没上到大理寺的资格,怎么满城议论?”皇帝问心腹太监。
“皇后娘娘前些时候去替大皇子祈福,人人夸赞她;紧接着,她弟弟就逼死了镇南侯府的人。恐怕是两件事连在一起的。”
“皇后这是受了无妄之灾。”皇帝说。
又问,“案子如何断的?”
“派去抓人的衙役,是郑三公子收买的,他们都招了。现在,雍王府要巡城司衙门拿出证据,给骆公子清白。”太监说。
“证据呢?”
“没有。那几个跟着郑三公子的随从,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案子断不了,人一直关着,这才民怨沸腾。”太监道。
皇帝沉吟。
“传召雍王。”皇帝说。
民愤到了如此地步,可能会造成混乱,这是不容许的。
雍王也许想为妻族出头,可也要适可而止。
安稳是最要紧的,谁也不可打破盛京城里的稳定与繁华。
皇帝有点恼火。
太监去传旨,大理寺少卿王堂尧却求见。
皇帝对他印象不错。
“……陛下,这是故意抹黑皇后娘娘、污蔑郑氏。微臣愿意替陛下和娘娘分忧。”王堂尧说。
“如何分忧?”
“此次舆情,竟是从市井坊间流传开的。陛下,郑霄与骆宥争端在春山书院附近,他二人皆出身功勋门第。
要是起波澜,应该从望族间往下传,慢慢流传到坊间。
此事却相反。郑氏不屑于收买市井消息,由此可见,由骆家着手,是他们在推动。”王堂尧道。
皇帝:“……推断倒也合理。可骆氏乃受害者,你要叫朕查骆氏?”
骆家死了个婢女、骆宥还被逮进了大牢,百姓或可怜他们,或嘲讽他们,反正对他们家没有“愤怒”这种情绪。
反而是郑氏,仗势欺人,把盛京城里百姓对门阀的怨气与恐惧都勾了起来。
门阀受攻讦,皇帝是乐意看到的;可舆情太大容易失控,又必须稳住,皇帝左右犯难。
“微臣愿出力,替陛下查出由头。骂名微臣来承担。”王堂尧说,“只要陛下容许微臣大张旗鼓查访,五日内必给陛下一个交代。”
皇帝沉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