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三辆解放牌卡车已经载着外国代表们驶向上岗村。
优菈裹紧了羊毛披肩,望着窗外掠过的田野,忍不住问道:“王,你们东国的农民都起这么早吗?”
话音未落,卡车突然减速。
前方村口的黄土路上,一百多名村民整齐列队,最前排的孩童手捧野花,后面的青壮年敲着锣鼓。
当王富盛下车时,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这……”英利国代表查尔斯扶了扶单边眼镜,“他们不用耕作吗?”
廖庆穿着崭新的中山装快步走来,黝黑的脸上堆满笑容:“各位贵客放心,春耕任务凌晨四点就安排妥当了。”
他指向远处隐约可见的人群,“现在在地里的是第一班组,这些都是下午要去饲料厂和编织社的。”
法兰国代表皮埃尔突然掏出怀表:“现在才七点半!你们怎么做到的?”
“叫合理排班。”王富盛笑着接过村民递来的柳条帽,
“上岗村的村民除了自己家的土地以外,还会实行三班轮作制,土地利用率比传统模式提高两倍。“
他在泥地上画了个三角形,“耕作、加工、基建三个板块循环……”
大美子国农业专家布朗突然蹲下,抓起一把土在指尖捻开:“这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可能!十年前这里不是盐碱地吗?”
“是王村长带我们改良的!”一个缺了门牙的老农挤到前面,“那会儿俺们村亩产不到两百斤,现在……”他骄傲地竖起三根手指。
“三百斤?”德国代表猜测道。
“三千斤!还是最少的咧!”村民们异口同声地喊道。
人群瞬间炸开了锅。
山口次郎的笔记本啪嗒掉在地上,优菈的蓝眼睛瞪得溜圆。
王富盛却注意到,那个一直沉默的苏国代表正偷偷往试管里装土样……
“王先生,你们花了十年才把村子改造成这样?”英利国农业顾问威廉忍不住问道。
没等王富盛回答,旁边一位扛着锄头的老农笑呵呵地插话:“十年?哪用那么久!头三年就改完了,后面七年,咱们一直这样!”
“三年?!”各国代表几乎同时惊呼出声。
接下来的参观,彻底颠覆了这些外国商人的认知。
正午的阳光炙烤着田野,代表们早已脱下西装外套。
此刻他们正围在一条约两米宽的水渠旁,看着廖庆用竹竿搅动水面。
“注意看。”廖庆突然提起竹竿,末端挂着的网兜里赫然有五六条活蹦乱跳的鲫鱼。
“噢!我的天啊!”
“你们在灌溉渠里养鱼?”
王富盛卷起裤腿跳进水渠,冰凉的渠水漫过小腿:“这是立体农业系统。”
他弯腰从渠壁摸出个瓦罐,“渠底养鱼,渠壁种空心菜,水面浮板种水稻。”
布朗博士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扑到渠边:“这些鱼不会吃稻根吗?”
“会啊!但因为产量提升了,给它们吃也没事。”
廖庆得意地展示着手中的育种记录本,“去年光这条水渠就产出四百斤鱼、三百斤菜,还不影响灌溉功能。”
日本农业省官员佐藤突然跪在田埂上,颤抖着抚摸水稻根部包裹的泥团:“这。。。这是营养基?你们连无土栽培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