嗖——
射出去的箭矢不偏不倚正中靶心。
站在她身边的乌力吉也好、士兵也好,均是一愣,显然没想到毛伊罕一出手就是红心。
可毛伊罕此时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当中了。
她在脑中反复回放着刚才射出箭矢的那一瞬间,动作、触感、以及最终的结果。
‘手感和弹弓有些不一样,只能说打出去的步骤差不多,力量有些难控制,崩的一声有点吓人。’
‘但……百步……好像可以。’
毛伊罕根据本能调整了一下姿势,微微压低重心,侧头眯起眼睛。
嗖——
第二支箭,同样正中靶心。
嗖——
紧接着又是一支,同样的一百步距离。
‘这是第三支,还有三次机会。’
接连三次的成功,毛伊罕觉得自己可以试试两百步。
甚至不用士兵介绍,毛伊罕也已经确认,她手里这个叫做‘弩’的兵器,它射的力与自己无关,武器本身决定了它能够达到的距离。
三下小试,毛伊罕熟练了弩的操作,那么中与不中只在乎她瞄的准不准。
这让毛伊罕很兴奋。
她喜欢这个家伙!
于是她毫不犹豫的再次更换地方,站定,瞄准,射。
三个动作一气呵成,不过短短三息的时间,毛伊罕便把弓箭射了出去。
破空声响起,下一刻,
“正中靶心。”
说出这句话的,是本来在远处看热闹结果坐不住了的赵忠。
统领亲临,这样的殊荣使乌力吉捂住了嘴。
她是在兴奋。
为毛伊罕这个有天赋的孩子兴奋。
赵忠的眼神同样炽热,他看毛伊罕的眼神与一件刚打造出来却还未开刃的上等兵器一般。
他说,“孩子,跟我来。”
同时命手下士兵,把训练场中没摆在外的靶子拿出来,清除了场地中的闲人,指着刚刚摆好的靶子,对着毛伊罕说,
“四百步。
是这个弓弩的极限,你能做到吗?”
(这里的弩已经是主角李唯改良后的军用品,不是唐代本土的产物,前文中提到过唐代弓弩的射程,与之不符合的肯定不会是当朝产物。至于如何生产的细节,我概括性的补充到了四百步射中的评论中,但有时候作者评论不会被显示,如果没有我会继续在这里补充。
理论射程是合理的,人如何做到的,一前文铺垫过毛伊罕天生擅长,二靶子红心的高低位置不变,密闭操场无风。
我是真想哭,算了不想了,我直接哭。)
毛伊罕的脑子想的只有‘能做到吗?’这么个问题。
她远看着这个距离,略微在心里计算了一下。
她从未达到过这个距离。
但她心底有一个声音在明确的告诉她,那是她如今力量所不能企及的地方,却并非是她不能企及的地方。
于是毛伊罕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