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教育绝对是个大问题
这种办法的确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在整个封建时期最能代表古代政治以及让所有老百姓们都只能跟着朝廷一起走的。
这种思想要怎么来创造,就是得通过这些读书人他们特别厉害,他们也特别有能耐。
他们一个个的成为了村子里边或者县里边最有学问的那一拨人,那么他们说的话就会成为至理名言。
这才是统治者们非常聪明的办法,因为这么一来的话,那些个老百姓们就会崇拜这样的读书人,就会把他们所说的那些话当做至理名言一辈传一辈就能够在无形当中磨灭掉老百姓心里面那种反抗的意识。
这种文化上面的阉割,所以说可能有的时候并不一定是统治阶级们刻意制造,但是一旦形成了这么一种风气之后,在整个流传的过程里边就会形成这种畸变的风气。
所以文化上面的洗脑对于老百姓们的性格上面的成长,以及他们一些精神上面的塑造实在是太有用了,同样的这种办法对于创造力的阉割也是很厉害的。
陈寒一直都在说为什么现在大明王朝的很多东西没有办法一下子让老百姓们接受,是因为老百姓们脑子里边固有的那股思想一直在作祟,老百姓们脑海里面都在想着要怎样才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的顺应整个朝代。
最好自己不要当什么出头鸟,因为当出头鸟就很容易被直接打下来,可是这种想法其实真正形成是因为有思想阉割的程度来的。孟子曾经说过,家国天下是每一个老百姓应该要想的问题。
而他的那些个思想比如民贵君轻,就一直是历代王朝的统治先生们特别讨厌的一句话,如果老百姓们都相信了这么一句话,如果老百姓们都按照这样的形式准则去做事的话,那自己的统治可就要摇摇欲坠了。
他们是绝对不希望看到这样的事生,他们也绝对不允许这种形式生,于是。怎么办呢?那就得把孟子的亚圣地位给他去除掉。
一旦朝廷这么干了的话,那么下面的这些官员会怎么想他们就一定不会把孟子的思想再次传播下去,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面去阉割他,一定会让这种想法从此成为绝迹。
这样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只要是对我不利的思想,我就通过这种强权手段以及科举制度传播下去,让反抗思想没有半点生存的土壤了。
这才是统治阶层们想要做的事,所以说为什么要进行愚民政策?他们觉得只要让老百姓们没有了思想,一辈子只能在土地上面去干活,那么老百姓们就一定会像绵羊一样顺着他们,可是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一件事。
如果老百姓们一个个都是一群绵羊的话,那么将来只要有外敌入侵,老百姓们就会选择当缩头乌龟他们就觉得看不到,反正在他们的眼里,天下又不是我的,是你皇帝家的,我没有任何的出手的欲望,我只想看到你们一个一个的被灭,反正死的都是你们上层人物。
虽说有句话叫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可是又有多少老百姓会记住这句话呢,统治阶层都希望老百姓们能够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主动站出来帮助朝廷对抗。
可却忘记了自己在对老百姓性格的阉割上面做了那么多的努力,在推波助澜的同时更是给老百姓们灌输了一种绵羊思想,让老百姓们觉得当出头鸟必定会被打掉,还不如躲着。
这种思想在统治阶层想要稳定的生态环境的时候,那当然是最好的,可是当外敌入侵的时候才现老百姓们早就已经不关心所谓的天下兴亡了。
朱标也正是因为听完了陈寒的那些话之后,才明白文化教育有多么的重要。
就像陈寒说的那样,虽说不能够让大明王朝现在马上就进入到一个全民都能够实质的地步,必须得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够完成这个目标,但是现在就必须得要慢慢的去做。
要怎么来做呢?第一个就是要让那一批已经有学识的人思想包袱没有那么重,让他们有精力去创作更多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些作品可能没有办法,第一时间让全天下老百姓都知道,也没有。办法让很多人明白其中的奥义,可是当数量多了之后,通过口口相传也能够塑造老百姓们的思想品格。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另外一点呢就是普及教育。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朱元璋在当皇帝的时候,在天下建立了许多的私塾。
他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推广科举,制度说起来非常讽刺,科举制度在隋唐时候就已经有了雏形,在北宋的时候更是已经做到了胡明法,然后让整个科举制度有了更加严苛的规条。
可是呢,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其实科举制度真正盛行于天下的是在明清,尤其是在明朝打好了基础之后,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才真正的非常的完善,进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当然有很多人都在诟病,明清时候的科举制度写的文章是八股文,说八股文会钳制读书人的思想会让他们僵化。
其实说这种话的人简直是不过脑子。
八股文是一种体裁,就类似于一种套路。
它的格式是要求你一定要完成,破题、承题、起讲、入股、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共八股。
八股文的格式其实是没有错误的,因为八股文的雏形可以追溯至宋代王安石变法时推行的经义取士,定型是在明成化年间。
所以在洪武年间的科举考试,还没有强制要求八股文写作。陈寒还是有机会能够改变这种风气的。
当然回到说八股文就一定有错误的这个说法来讲那也不公平,要知道八股文就相当于写作文的一种体裁,你不能说体裁有问题,那必定是出题出了问题。
比如命题范围就有问题,题目严格限定于《四书》和《五经》的原文,后期甚至出现了截搭题,也就是拼接不同段落以增加难度。
这种出题方式才是束缚思想的主要原因。
因为考生须以孔子、朱熹等圣贤口吻写作,内容必须符合程朱理学解释,不得提出新见,强调‘文以载道’,注重道德伦理。
这才是导致学术研究脱离实际缺乏创新的根本原因。
所以追到源头是因为成都理学成为了当代显学,才会让思想被禁锢住。
因为这很容易导致形式主义过度追求对仗与格力内容空洞,沦为了说了等于没说的官僚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