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安话音刚落,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消化内科主任林兵双手枕在后脑勺,身子往后靠在椅背上,眼睛微眯,开口问道:“陆主任,您怀疑是免疫性血管炎导致吻合口开裂?可术前血管炎筛查结果全是阴性啊!”
陆安的话并非无可置疑,只要存在漏洞、不符合逻辑之处,自然会引各位主任的讨论。
然而,陆安只是微笑着摇了摇头,回应道:“不是系统性血管炎。”
林兵微微一怔,随即换了个更舒适的坐姿,准备继续聆听陆安的解释。
所有人都感觉陆安的讲述很有趣,是那种一层一层拨开迷雾,最终带领大家找到正确答案的感觉。
陆安的激光红笔停留在cT上造影剂外渗的位置,说道:“这里,应该是局部异物反应!人工血管的金属吻合环长期摩擦膈肌脚,诱慢性炎症,最终侵蚀穿透了主动脉后壁。”
说完,陆安猛地转向一旁已呆愣住的王大锤,问道:“王医生,你们给患者术后制定的抗凝方案,是不是华法林联用低分子肝素?”
王大锤连忙点头,答道:“因为患者合并房颤,所以我们采用华法林联用低分子肝素桥接,预防患者出现脑血管意外。”
“这就对了!”陆安笑着将投影仪上的图片切换到引流袋的画面,“大家仔细瞧瞧,脓血性引流液里有没有闪光的金属碎屑?”
众人集中注意力,凝神看去。
果不其然,透过光,在引流袋中,似乎有闪闪光的金属碎屑?
难道陆安推断的是真的?
这一切的起源,都是人工血管的金属吻合环与周围组织的摩擦?
每个专家的脑海中,瞬间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医学逻辑闭环。
先,金属吻合环作为一种异物,在植入人体后,持续不断地与周边的膈肌脚等组织产生摩擦。这种机械性的摩擦刺激,会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引异物反应。
在异物反应过程中,免疫系统会调集各类免疫细胞聚集到金属吻合环周围,试图清除这一“外来异物”。
但由于金属吻合环无法被免疫系统识别清除,免疫细胞的持续聚集和活动,便进一步诱了主动脉周围炎。
与此同时,患者因合并房颤,术后采用华法林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
然而,这种抗凝效果在血管壁已经因炎症变得脆弱的情况下,会加剧渗血现象。
随着病情的恶化,瘘口在炎症的持续侵蚀下,逐渐累及膈肌。
原本相对完整的主动脉与膈肌之间的组织屏障被破坏,最终形成主动脉-膈肌瘘。
一旦主动脉-膈肌瘘形成,主动脉内的压力较高,使得血液和造影剂等物质能够通过瘘口向外渗出。
在影像学检查中,这种造影剂外渗的表现酷似食管瘘!
这么完美的医学逻辑闭环!
在陆安的解释之后,一切的表征似乎都说得清楚了!
qu9。。qu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