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完的士子,就在旁边等着,要等所有的士子检查完之后,再在县令、县丞、教谕等官员的带领下给孔圣人上香,三拜之后,在由官员宣读考场规矩,之后才宣布开考。林开云领了自己的考牌找到对应的号房,落座后发现还好自己比较小,要是是林老大来估计得弯着腰,号房里面只有一个大概12米左右的桌子,一个凳子,其余什么东西都没有。林开云仔细看了下屋顶,还好看样子不会漏雨,再试了试桌椅,不错,不会断裂。林开云把东西放下,先擦了擦桌案和椅子,再将周围的墙壁擦干净,用雄黄粉洒在周围,虽然冬天蛇都在冬眠,动物好多也不会到处爬行,万一跑出来一个蜘蛛,不小心弄脏了试卷,那可糟心了,还是小心为上。收拾好后,林开云将破布放在墙角,坐了下来,就看着对面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在朝着自己做眼色。一看那个样子就是没经验的,还好有自家四叔,林开云指了指衣服,那少年呆了片刻后,将自己衣服撕了一片下来直接当抹布用。林开云看着少年的样子,摇头失笑。看着天开始亮了起来。忙将自己东西一样一样摆弄好。县试通常考五场,一日一场,不过第一场称为“头场”或者“正场,通过的考生便无需参加此后的四场考试,当然,这第一样能通过的人少之又少。林开云将东西收拾好后,便开始闭目养神。不久后,随着衙役的铜锣声响起,林开云睁开眼睛,看着考卷分发下来,衙役也举着牌子走过,看着上面的经义题“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和“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2道经义题都出自四书,没有选取五经,再看看考卷上的帖经、墨义,果然,这2部分五经占了8成。林开云将先将经义题目抄写在试卷上,然后将经义、墨义考题放在考篮内,在将帖经试卷拿过来准备作答,本朝刚开始都是讲考题全部由考官写在考题上,发放给考生,在承平二十二年爆发科举舞弊,之后帖经、墨义由考官填写,经义题则由出题官在众考官监督下,在考试当日翻书为准。也就是说这次考试的经帖经、墨义考题是之前就由县令出好题,其他考官抄写在考卷上,而经义题则是今日开考,县令随便翻什么书,翻到哪页就哪页,指到哪里就哪里。帖经就是所谓的填空题和默写题,根据考题上的问题回答出对应的上下文就行,记忆力好点的就可以答出来。这对林开云而言就像是作弊一样,有过目不忘的外挂,这题想错也不容易。只要自己把答题的字迹写清楚,卷面整洁,不要犯基本错误就行。林开云把手放在嘴边哈了哈气,在一起摩擦了一会,等手热乎起来之后,将竹筒里的墨倒在砚台里,用墨条轻轻的混合一下,才开始用笔作答。等他做完试卷,检查几遍,放置在考桌上一一晾干后,才小心地收起来。第二题墨义,就相当于问答题,就是看着考题,对答考题的含义,有的考题要求对答下一句,有的要求对答注疏,这也是对记忆的要求,这对林开云来讲,也很简单。在林开云忙着答题时,就感觉有人站在了自己前面,林开云知道是本县的县令,在进考场前,林四叔就给林开云讲过本县县令的生平,在考场的行为等等,当然学院的2位夫子也讲过。林开云虽然大胆,但是也不能直接抬头去看县令大人的样子,只得继续作答。刚才排队的时候,他就看到了林开云,没办法实在太矮了,十二、三岁的考生不难见,这10岁以下的可不容易,是本场最小的考生了,看了看名讳年龄,果然9岁的孩童,居然敢进场了,再看看作答情况,无一丝错误。林开云做完墨义,肚子就饿了起来,抬头看看时辰,差不多午时了,将考卷收起来,忙拿起干粮吃了起来。一边吃着干粮,一边将用棉衣裹起来的竹筒拿起来喝水,果然,不管怎么做,水还是冷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就这冷开水吃着冷馒头咸菜,就看到对面的少年鼓着眼睛盯着自己。林开云看着他的样子,心里默默道真像只青蛙,尤其穿着嫩绿色衣服的样子更像。吃完午饭,林开云站起来拍打身上的关节,实在太冷了,手在动还好一点,脚才是完全没有了知觉。将经义的考卷拿出来,第一题出自《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意思是君子首先要考虑的是德行。有了德行就有了民众,有了民众就有了国土,有了国土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就有了国用。德行是本,财富是末。林开云想着这句话的意思,想着之前杨夫子讲过县令李大人本是举人出身,按理是当不了县令的,不过是之前作为贵州一县县令的师爷,在苗族反叛县令逃走,作为师爷以一己之力游说当地乡绅,阻织本地衙役、百姓硬是保住了县城,等到了救援。立功后调往本县做县令,如今也有五十了。还想到了明高祖,这可不是歌功颂德,实在是没办法。现成的例子就在这里。林开云想了想如何组织语言,便开始下笔。慢慢开始写,写到最后,思路如泉水一般源源不断。写到最后,林开云思路大开,尧舜禹到明高祖都写上,看着完成的第一题,在看看时间,趁着思维活跃,忙把第二题拿出来。第二题“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意思是学习别人的优点来提高自己的善良品德,就是帮助别人行善。有道德的人最优秀的特征就是帮助天下的人行善。李大人这2题可谓承上启下,书翻不错,林开云想了想后直接开始作答。。。。。。:()穷小子到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