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一直在想若是自己面临安史之乱的局面该如何解决。
以安史之乱后的大唐,若要击退外敌,就必须重用武将。
为了制衡武将,便要用文官抗衡。
但一旦重用文官,为了防止他们结党营私,势必要用宦官制衡。
但是又不能让宦官专政,必须制约官宦的权利,那又回到了外戚。
而做这些事情的前提是,朝堂必须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国库必须充盈。
而对于安史之乱后的大唐而言,第一步便做不道。
面对这种局势的大唐,还不如推翻了重新打天下来的容易。
问题是,唐太宗李世民本人有带兵打天下的本事,但是后世帝王却不是人人有这样本事。
【大将郭子仪原本驻守河中,可以兼顾都城长安的防御以及边境防守。
但是一旦调往邠州,则兼顾不了内地事物,且郭子仪驻守河中还能制衡各个藩镇。
因此元载此举,不论他到底有没有觊觎军权,终究是触碰到唐代宗李豫的底线。
除此之外,目前也有这么一种说法元载之死和他站队有关,他是太子一派。】
【好了,今天的时间不早了,咱们明天继续聊唐代宗的削藩之举,休养生息后,唐代宗李豫赢来的最后一次机会!】
第314章
神迹忽然从唐代宗李豫的面前消失,唐代宗李豫郑重其事的来到神迹方才消失的叩拜神迹。
不想唐代宗李豫这一叩拜,直接打开了直播间的回放,因为唐朝最近看直播的帝王很多,因此唐朝得了不少积分,可以观看之前的直播。
“天佑大唐,李豫定当仔细参透。”李豫再次行大礼。
因为李豫是半路才进的直播间,很多直播内容他是没赶上的。
见到那么多往期的直播,李豫丝毫没有犹豫的选了和大唐相关直播。
看往期直播,李豫又知晓了很多未来之事,并受益匪浅。
神迹看问题角度让他开拓了思路,他忽然受到了启发。
“结束安史之乱只是开始。”唐代宗李豫喃喃道。
从神迹所述中,他得知藩镇割据是大唐灭亡的主要原因,而藩镇割据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武将们功高盖主,君主却一事无成。
还有造反的那些武将出尔反尔,趁着大唐外敌当前,他们拥兵自重于朝堂于不顾。
总结一下,安史之乱后的大唐没有号召力,但是偏偏吐蕃外族虎视眈眈,要平定就必须依附于武将,而用文臣制衡武将,必定又激发文臣武将的矛盾。
最后矛盾激化,背锅的就是当朝皇帝,若重用宦官,文臣武将则一同不满,但是他们不满的同时,又不忠心。
怎么看,安史之乱后大唐已经进入到了恶性循环,若想延长国祚,只能是朝堂和藩镇妥协,藩镇之间再互相制衡,但这并不是长远之计。
唐代宗的思绪定格在神迹的一句话上,“若当政的是李倓。”
是呀,大唐缺的是有武力的君王,而不是自己这样只懂权衡势力的君王。
但是他的皇弟已死,天下哪里去找第二个李倓呢…去哪里找呢?
想到这,唐代宗李豫忽然僵住,既然找不到那自己可不可以成为李倓!
唐代宗李豫忽然想到了破局之法,既然解决不了藩镇,那自己就成为最大的藩镇!
御驾亲征!!!
与其担心武将功高盖主,不如自己成为最有功劳的武将!
倘若自己不幸遇难,那也是为大唐牺牲的帝王!总算为朝堂赢得了面子。
唐代宗继续李豫可不是一时兴起,就在第二天他宣布自己御驾亲征,并让太子监国,大将郭子仪为顾命大臣。
*
唐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