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3章只要一次
曹操所言,并没有什么大错,而且在当下这个时间段上,也确实是需要这样的言论来提振士气,但是昆阳之战依旧是刘秀要几乎豁出性命的战斗,并不是躺在那边就能获取最后胜利。
事情往往都是如此,做出来之后,旁人才会觉得是真有本事。
在昆阳之战前,刘秀不为人知,昆阳之战后,便是天下震动,不仅是王莽集团忌惮,连带着更始帝也猜忌,还动手杀了刘秀的兄长,企图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威严。
杀人么,谁不会啊?
但是实际上,杀人只是最后的手段。
人活着,才会害怕,若是人都死了,那么还怕个屁?
董卓就是没有搞懂这个道理,他下令屠杀阳城,有他自己头脑不清楚的一面,也有企图以此来恐吓山东之辈的意思,但是真动手了之后,山东之辈反而不怕了——
原来老董就只会杀人啊!
山东那些人,顿时就放心了。
在政坛上,最让人害怕的,并不是那些明晃晃的刀子,而是背地里的阴影。
老董同学只会将刀子摆在明处,又有什么好怕的呢?所以在酸枣之处,一群人高歌酒会,还真的不将这老董放在眼里。
而斐潜却不一样……
斐潜不是不会杀人,但斐潜更会坑人。
这就让山东之辈很害怕了。
冀州、豫州作为大汉中原核心地带,是大汉宗室、豪强势力盘踞之地,一些年轻的士族子弟或许对于斐潜还有几分的好感,但是大多数年长者,对斐潜的抵触尤为强烈。
年龄大的,就不喜欢变动,而是更希望能稳定,和谐,万世基业不可动摇。
在政治之中,只会动不动就杀人的家伙,往往都是在鄙视链的最下层,谁都能上来讥讽几句。不管是在建立政权的初期,还是在政权的统治过程当中,高压手段,包括大规模的杀戮,不仅不会有效的镇压民众,反而会激起了更为强烈的反抗。
别看曹操动不动就举起屠刀,但是仔细观察就会现,曹操杀的那些人,都是『大汉臣子』、『地方乡绅』。曹操没有对于大汉刘氏皇亲贵胄下手。曹操在历史上对于皇室一次动手,就是杀了伏皇后以及伏皇后的儿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外戚和外戚之间的争斗。
天子失道,在华夏古代的观念里面,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天命转移,天子无道,就会被上天抛弃,天子可以换人了;二是人臣通过劝谏,纠正天子的行为,让天子从无道变成有道。而儒家显然更推崇第二种方案,而且第一种方案是『臣子』所难以采用的!
如果是一个没当过官的普通百姓揭竿而起,别人是不会对此人口诛笔伐的,因为百姓虽然是天子的臣民,却没有拿过天子的俸禄,在行为上,不算是背叛。
臣子就不一样了。
做过天子的臣子,再篡位甚至弑君,就要被钉在耻辱柱上了。
儒家推崇周,但周的圣人是周文王而不是周武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文王的周国虽然实力越商朝,却没有叛殷。
历史上曹操曾说自己要做周文王,也就是这个意思。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曹丕就能代汉自立,因为曹丕从小到大,做的是魏国的官,拿的魏王给的俸禄,不是汉朝的臣子。
曹操杀徐州,杀冀州,斐潜就没有杀河东,杀陇西,杀川蜀么?曹操是大汉臣子,难道斐潜就不是大汉臣子了?
这一条条的理由摆出来,众人也就渐渐的宽了些心。
旋即曹操又宣布了一些『怀柔』的政策,赦免了一些因为崔氏而牵连的家族之人,主要还是对于豫州兖州等基本盘面进行稳定,强调了这些地主豪强对于所属土地的所有权益,以此来拉大曹操和斐潜之间政策的不同,强调汉室的崇高,再次对于斐潜不遵守诏令擅自动兵进行谴责……
同时也下达在所控制的区域里面,施行为期三年的轻徭薄赋优惠政策,鼓励恢复农业生产,迅稳定社会秩序。对受灾地区放赈济,缓解饥荒,从根本上减少反抗矛盾。
曹操的几条措施接连颁布下来,许县的局势便是多少稳定了一些,只不过仅仅只是稳定,依旧不够的,还需要一场胜利。
毕竟说得到和做得到,完全就是两回事。
不过么,曹操所言,一部分是对的,另外一部分是错的。
确实,不管是华夏还是其他同时代的文明,大多数都是处于6地开当中,并没有涉及到海航的层面,所以拥有一块稳定的农桑产出土地的国度,无疑就具备更大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和山东之人在心中会觉得他们还是有机会的一个根本原因。
这种早期,直至后面朝代开拓航海之后才会生偏转的农业优势,集中在了黄河流域,也就是冀州豫州等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且四季分明,适合粟、黍等旱作农业展的地区。
关中平原虽然也很不错,但是关中先天上被四周的山脉限制,无法持续开拓。而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地区,湿热多雨、沼泽遍布,开难度较大,直到汉代以后铁器普及和水利技术展,南方农业潜力才逐步释放。有耕田,有庄稼,才有人口密集的可能,也才会有赋税,才能有钱粮来建立国家,组建军队,所以曹操看不起江东,也觉得关中潜力不足,这是实情。
但是同样的,曹操没有说,或是没有意识到的另外一点,是在北地边疆的这些区域,长期以来面临游牧民族的威胁,迫使这一些区域更能适应『耕战一体』的军事化体制,也催生出了更具组织性和战斗力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