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竟然眨眼间就杀了一头牛。
还不是距离苏敬仪最近的一头牛,是最远的,看着距离都有一百来丈的。
“要不诸位留下来陪我曾外祖?”苏敬仪睥睨全场:“我作为孝子贤孙,给曾外祖找几个伙伴下去陪陪他也是应该的。毕竟老人家打了一辈子仗。这忽然一下没敌人可揍了,他多无聊啊。”
长公主听得这话,枪尖指向沙陀三皇子,慢慢的移到军师身上:“杀了他。竟然还敢用牛羊为借口,牛羊竟然比丧礼重?”
“该死!”
苏敬仪闻言,沉默一瞬,吸口气举枪对准军师的大腿,毫不犹豫打了过去。
军师吓得一颤,只觉自己都嗅到了血腥味。但还没来得及跑,就觉自己腿像是被人活生生斩断了一样,疼的要命。
沙陀一行人见状,全都一颤:“你?”
长公主侧眸看眼只打大腿的苏敬仪,眼里透着些埋汰。
镇国公给人使眼色,这崽子能打出去一枪已经算勇敢了。这压根没见过血!
没见腿肚子都打哆嗦了。
考秦延武侧身在人面前挡着。
没见过血的苏敬仪默念历史,手捏紧枪,迫使枪管对准怒目的沙陀一行人,咬牙:“你什么你?全都给我下马跪下,否则看看是我的枪、快,还是你们掉头就跑快!”
第104章但在科考上是绝对不会让一步的
在“真理”的说服之下,沙陀一行番邦只能老老实实跟随进送葬队伍。
随即,肃穆的哀歌响彻嘉峪关。
队伍缓慢又坚定的朝修好的墓园而去。
临近墓地,便看得见穿着麻衣的百姓,看得见个个红着眼。特别是前来的百姓中还有壮汉背着白发苍苍的断腿老者,那老者一见棺木挣扎着要自己拄着拐杖站稳:“要送将军一程。安子你给将军磕头……”
伴随着这话,前来的百姓纷纷跪下叩首:“将军一路走好!”
秦承民见得这纷纷叩首的一幕,心中一颤,下意识的看向礼部的官吏。
为首的赵何他认识,六十八岁了,是民兵。从十三岁时被征入伍又大战结束退伍归家后,他这一生一共遭遇了六次征兵。
儿子,孙子,甚至曾孙也被强征入伍。一次次下来,最后他第六次被征兵,五十岁的赵何自己上了战场。
任何言语的惨都无法形容他的人生孤寡可怜。可赵何却是依旧勇敢杀敌,道将军不会放弃西北,所以他不当战争难民,他要守护家园。
甚至他再一次退伍后拿着抚恤的银子,收留了同村的孤儿,教着孤儿学武,再一次送孩子入伍。
这一回,不在是因临时大战的征的兵了。而是考了武举,是一辈子要扎根军营之中。
当然换句话说,赵何信任他们老秦家能够死守西北。
可这样的信赖……
镇国公见状轻轻拍拍人肩膀,朗声道:“皇上巴不得自己外公因戍边得民心呢。将军也比什么忠武这些谥号好听,比任何国葬礼仪祭文都好听!”
镇国公这话是安抚遭受过猜疑的秦承民,当然也有借此表达心愿的念头。
他的愿望也是如此。
有朝一日归北疆。
他的北疆好,他也要与北疆大地同眠,与自己豁出去血汗豁出去命的战场同眠。
随行的礼部员外郎听得镇国公这大嗓门的话语,俨然说给他们这些文臣听,无奈的笑笑,同样朗声开口回答。
唯恐前来的某些老一辈还记得几十年前昏聩先帝的恩恩怨怨,因此他说的格外的详细,也格外的直白,力求让莽夫们让百姓们都听得懂:“皇上建青官处,不管文臣还是武将都积极响应,都践行为民之念,到大周的边疆到大周的苦寒之地去建功立业!”
“故此百姓该感恩将军,感恩将军平定、外、邦之乱,给百姓安定,感恩将军恳求,有文臣来治风沙开荒地肥土壤助农种植,让百姓从今后耕种,让百姓从今后能够吃饱穿暖。”
秦承民缓缓吁出一口气,朝京城方向弯腰鞠躬:“皇上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西北的守将们见状互相对视一眼,而后跟着秦承民跪地,呼喊帝王圣明。
长公主抬眸看眼言语似乎透着真挚,不像记忆中那般矫揉造作各种话里有话的礼部员外郎,又看向仿若被感染,也跟着呼喊起来帝王万岁的百姓,眼眸闪闪。
她信父皇是明君。
但父皇好像也跟记忆中不一样了,办事柔和还会说话了,没那般莽直的暴脾气,一言不合直接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