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琮!
对方喊出的每一个字都像是战鼓敲响,带着威慑力,传递到了他的耳朵里,他的脑子里。
苏琮只觉自己脑海轰然炸开了满天的烟花,只觉自己捧到了沉甸甸的红薯,只觉自己看到了一锭锭排列整齐的银元宝,只觉自己看见了父母骄傲,苏敬仪与有荣焉的开口不愧是我爹,而后鸡飞狗跳……
万千的画面闪烁着,苏琮都不知该如何形容心情时,就发现自己肩膀被人抓住,摇晃:“苏琮你好样的,赶紧去参加武考。顺带再给皇爷捧个武秀才回来。反正也没规定说不能参加武考。”
陪同看榜的李尚学都不敢去看周围人什么脸色,赶忙将自己斟酌过的恭喜话语说出来:“琮贤弟不愧是曾经大周最年轻的秀才公,眼下愚兄是亲眼所见,你这天才之名是真实至名归,愚兄佩服!”
“这一回,无人再指摘你功名了。”
一听这话,来看榜的某些人眼里都染上了两分同情看向苏琮。
苏琮虽然不是实打实的江南学生,但是苏琮这坎坷的人生还是蛮让人同情的。因不是侯府公子,就要连带剥夺了秀才的功名,就要重新一次次的科考。
可这回事实证明,天才就是天才。
哪怕离开侯府后戴罪立功,没有名师指点,忙着种田寻找粮种,却也能够依旧榜上有名,且还名次亮眼。
又一次小三元。
小三元。
江南金陵府的小三元啊!
难怪曾经的那啥啥要联动文臣剥夺了苏琮功名,然后用商户子弟攻讦打算用科考名额来拿捏苏琮呢。就苏琮这才智,生在农家也能青云直上!
“李兄说得对。在下金陵祁回,恭喜琮贤弟了,实在实至名归啊。不知日后能否有机会朝琮贤弟讨教一二?”
苏琮笑着应下,将话题引向一年期乡试团,最后目光环视在场所有人:“在这一年时间里,欢迎诸位前来讨教。亦或是来参加模考。”
祁回:“……”
在场所有人:“……”
听到消息的江南人士们:“……”
江南众人各有各的揣测时,最新的喜报已经快马加鞭北上西行南下,忙得不亦乐乎。
武帝率先接到捷报,跟定国公一起美滋滋:“这小子好样的。他在江南巡田又问蚕农发展,打算学些经验回去粤海发展粤秀。”
“这忙的,有时间备考乡试吗?”定国公还是有些担忧:“不可当骄兵啊。”
“舅舅您放心,苏琮时间规划那井井有条的。才不像苏敬仪磨磨蹭蹭。”武帝说着幽怨的看着定国公。
定国公莫名:“您有话直说。敬仪他也有目标啊。等西北回来,参加后年院试。”
“可问题关键是苏敬仪祭礼过后,撒丫子野了。逛街买买买,骑马摔了,拄着拐杖指指点点烤羊肉,还让孔睿他们一起入游玩的画。一群顶着大周贵族的少年郎,嘉峪关风景画,各种角度的风景画,画了两百张。”
“虽然外祖是喜丧,但他们太喜了。”最后一句武帝都带着杀气。
“这事我知道。我觉得他们挺孝顺的,他们把画还拓印了,烧给我爹呢。”定国公感觉他爹知道都要欢喜的:“除却风景画,他们还画了不少贩夫走卒。还走访百姓,画百姓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生活对比的画像。”
“敬仪来信说了到时候名为《孝子贤孙赠大周定国公画卷》,还要刊印出版呢,让我爹好好跟他的叔伯兄弟们炫耀炫耀。”
武帝抓重点:“但这个鬼忘性大啊。之前县试后玩了一春节院试模考就忘大半了。现在西北玩着,等他回来信不信三字经都不会背了?”
“这下一科院试还两年……”定国公舌尖一咬,改口:“是得好好学。要不让延武带着少年团先回京?”
武帝不语。
“延武还小,领不好头。让秦无病带着一行人归京?”定国公问。
武帝闻言嗯了一声:“把延武也带回来。孩子还小,跟着镇国公转转,回来先习文练武要紧。起码有秀才功名了,才送他入伍学习。”
定国公对此应的毫不犹豫。
说实话,孩子们走了,偌大的定国公府就他一个人了。
空空荡荡的,静的让人都害怕。
这些时日,他基本就厚颜无耻以青官处为家了。起码在青官处,还能看小年轻拌嘴呢,哪怕小年轻用典,他时常都听不懂。
可看着就热闹。
要是能打起来就更加热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