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荀氏家族在黄巾军平定之后,最后派了荀彧前往雁门郡这里。
而荀彧的目标当然是劝说兄长归家。
“文若,无需如此吞吐犹豫,绕弯试探,长辈们是否派汝来劝吾归家?”
荀彧面露难色,缓缓点头。先前的试探让他感觉到兄长心意已决,这话实在难以启齿。
他深知兄长性格坚定,外人难以撼动。
“兄长,父亲怒意难平,完全无法理解汝之选择,但吾观兄长在此地似乎颇为愉悦。”
他这个弟弟呀,明明也不赞同,但绝对不会在言语当中冒犯放肆,于是荀谌笑了。
“文若,汝方才也打听了杨家军的治下情况,亲眼目睹了田间的丰收。汝觉得,这样的杨家军,是否有席卷天下之力?”
荀彧闻言,惊愕之色溢于言表。
他本不想直言,但兄长却不给他含糊其辞的机会。
“兄长此言何意?此乃大汉天下,吾感激杨将军未对兄长为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荀氏家族要支持反贼夺取天下!”
荀彧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怒意和不解。
“更何况,黄巾军虽已暂且平定,但汉军随时可能挥师讨伐。兄长留在此地,岂不是自寻死路?”
荀谌并未在意荀彧的怒气,只是轻轻叹息一声,转而问道:“文若,你可曾研究过何邵公的三世说?”
何休的三世说源于《公羊传》,提出人类社会将经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这样的思想无疑是大逆不道的。
于是荀彧瞬间惊愕的看向了自己兄长。
“兄长此言何意?”
“其实吾不信谶纬之学。商亡而周兴,秦一统天下后再亡,高祖建立大汉,未来也必将经历这样的循环。
当初光武帝能重兴大汉,于是有了‘天命在刘家’的谶纬之说。但我不信这个。”
“黄巾军虽已平定,但这大汉天下已无出路。更何况黄巾军并未真正被平定,未来此类造反之事只会越来越多。”
“文若,世间并无可以万世太平的天下。吾曾问杨将军,若杨家军建立新朝,是否又要再次经历这种轮回,汝知道杨将军当时何言吗?”
荀彧自然不知,他此刻更惊愕的是兄长对那位杨将军的尊崇。
这意味着兄长可能要一意孤行留在这里,家族长辈的警告劝说都将无济于事。
“那时候将军曾对我言,有诞生必然就有灭亡,有清廉必然就有腐败,有矛就必定有盾,矛盾必定同时存在,这本就是世间常理,无人能逃脱这种规矩。
就像日升月落一般,这本就是世间的常态。天道至公,没人可以享万世太平!’”
这个答案让荀彧瞬间惊讶。
“这位杨将军举事造反,难道不希望创立一个万世升平的天下?”
荀谌笑着摇头,他当时得知此事时也颇为惊讶。
“杨将军此人,洒脱通透,兼具吞吐天下的豪气。文若见了就会知道,吾为何愿意留于此地。”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而今,杨家军在雁门郡的分田之事已近尾声,如此政策竟能得以执行,若杨家军挥师南下,试问还有谁可抵挡?”
荀彧没想到兄长对那位女将军评价如此之高,这倒是让他愈发好奇了。
他欲言又止,最终还是被兄长劝说在此地暂住一阵。
荀谌告诉他,有些道理口说无凭,只有亲眼去看、亲耳去听,方能明白他留在这里的原因。
于是荀彧不再强求,然后就此在兄长旁边住下。
接下来的几天,荀彧在兄长荀谌的带领下,见识了杨家军在此地主导的各种新奇工具:水车、水碾、水转大纺车……这些都是他未曾见过的景象。
随后,他还前往了周围建立的学堂,翻阅了那些幼童们学习的书籍。
令他惊讶的是,其中竟有许多他未曾读过的书籍,里面的生物、物理、化学知识让他有些看不明白。
不仅如此,荀谌还特意带着荀彧见识了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
那一刻,荀彧仿佛稍稍明白了兄长留在这里的原因。
他的世界观瞬间被拓展,这里所有新奇的东西都仿佛代表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