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君,坐。”夏侯献看向贾充。此番出征,后勤补给全是交由这位小主簿一手负责的。不过作为太守府主簿,按理说贾充只是负责郡兵区区几千人的供给,何谈整个淮南?带着这个疑问,夏侯献问道:“贾君何出此言?”贾充不紧不慢地说道:“我淮南郡兵此番出征共计三千余人,粗略算了下,一个士卒每月口粮大约在三石三斗左右,三千士卒一月就要消耗将近万石。这还不算野菜、肉干这些。”“然而我寿春去年收成不好,堪堪不到三万石,算上合肥、六安等地就算全部加起来了,根本不足以支撑淮南数万大军在外超过三月。”“不是还有存粮吗?”夏侯献问道。“府君你怕是忘了,去年石亭一战几乎将淮南的屯粮消耗殆尽。”“那”“府君是不是想问,豫、兖两州可为我淮南补给?”贾充当即打断了夏侯献,直言道:“比起扬州,豫州更重要的任务是支援荆州,吴国在荆州的力量仍然不能小觑。”“至于兖州,很遗憾。去年兖州的收成也不甚好,光是供应他们自己协防寿春的军队就已经捉襟见肘了。”看着滔滔不绝的贾充,夏侯献有些诧异,又有些欣喜。诧异的是,这小小年纪便在内政方面有如此才能,自己真的自愧不如。若是要他去看那些账本,他可是要头疼的。欣喜的是,至少这小子的确在认认真真为自己办事。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能做事总是好的。他看向贾充,问道:“贾君,这‘以小见大’,来推测整个淮南大军的军需供给,的确令本府刮目相看。”“只是,这豫州、兖州的供给该是由赵俨赵公负责的吧,你又是从何得知?”“实不相瞒,是我找赵公要的。”贾充道。“嗯?”夏侯献先是一愣,又仔细想了想,当年赵俨在曹休手下任军师的时候,也与贾逵有过来往。曹休和贾逵不和,但赵俨是个明白人,他经常从中调解,或许就是在那个时候,赵俨和贾充有了一定交集吧。“嗯,贾君的汇报我知道了,你做得很好。”夏侯献当场对其表示了赞许,犹豫了一下,接着说道:“这件事本府会去找王使君商议,没什么事,贾君且先回去吧。”贾充拱手退去。翌日,夏侯献便来到了扬州刺史府。今日王基并在府上,王凌身边则是站着另一个男人。此人长相彪悍,样貌不像中原人士,据王凌介绍,此人是他的外甥令狐愚。至于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侮辱性的名字,原因是当年他做了错事被文皇帝曹丕迁怒,故而将令狐浚改名为令狐愚。夏侯献和两人客套了几句,便进入了正题。他将贾充的汇报一五一十地向王凌汇报。王凌闻言则是皱起了眉头,他思考了半晌,说道:“这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自建安年间起,武帝开始实行屯田制,再到文帝时期大规模在淮泗推行军屯,如今已有几十年了。”“但我淮南每每发生战事,就不得不提前从各地筹备粮草。前几年若是实在吃紧,还可得到洛阳甚至河北的支援。”“但如今西线蜀国屡屡犯境,今岁开春,蜀汉丞相诸葛亮又占据了我武都、阴平二郡。”“想来,洛阳方面也是分身乏术,只能加大对陇西地区的军需供应了。”听到这里,夏侯献恍然。出门打仗了几个月,这才发觉已经到了太和三年。王凌继续道:“况且,淮南的屯田在非战时不受刺史府管辖,甚至满宠也管不着。”“使君此话何意?”“哦?夏侯君竟然不知?”王凌道,“我大魏的屯田分为两种,”“一种是民屯,按人口给黎庶们分配土地、农具、耕牛等,之后每年向州郡缴纳租粮便可。”“然而这些民屯由庙堂设置的农官管理,自成系统,并不归属郡县管辖,更不用服兵役。”“你拿他们有什么办法?”说到后面,王凌似乎是有些生气。不过倒也难怪,这样的制度可是直接损害士族大家的利益,若不是王家的根基不在淮南,他或许早就跳起来了。王凌继续说道:“第二种便是军屯了,你可别听军屯二字,就以为我们就能轻易调动。”“他们依旧由农官管理,战时,要让他们出兵,那度支中郎将不敢不从,但在非战时,你想从他们手中拿到粮草,绝无可能。”夏侯献若有所思。他想了想,归根到底或许还是产量问题。另外还有一个分配不均的问题。建安年间,当时武皇帝曹操在许都附近兴修水利、广积粮草。现如今许昌附近还是有大部分屯田,只不过这些粮草一部分要分去京都,一部分去了荆州,对淮南的支援很少。正在思考之际,王凌似乎是想结束这个话题。“夏侯府君放心,此事老夫定会上疏庙堂。”“那就有劳王使君了。”夏侯献拜别王凌后便回到自己府上。他换上一身舒服的袍服坐在位子上,脑子里却一直“屯田”二字。“来人啊。”他忽然招呼小吏。“府君何事?”“去叫陈”他话刚说出口却觉得不对劲,摆了摆手让小吏退下。唉,如今他身边连个能商议的人都没有啊。忽然间,他灵机一动。等等屯田“且慢!去把文钦将军叫来。”“唯。”小吏走了一半又折了回来,拱手说道。不多时,文钦就来到府上。“府君,你找我。”“仲若,我要你帮我去办件事。”“何事?”“帮我去找个人。”“就只是找人?”“正是。”文钦一头雾水,他不理解为何夏侯献为何要他去办这样一件跑腿的小事。但他还是不敢表现出太多不情愿,问道:“府君要找的是何人?”夏侯献郑重地说道:“此人名叫邓艾,字士载。”:()重生夏侯,从街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