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萧夏又安抚众人道:“大家不用紧张,只管尽力把事情做好,把物资准备充分一点,有什么事情我会担着,绝不会影响到各位,请大家放心!”
一番话把大家心中的担忧消除了。萧夏随即任命阴世师为接驾总管,樊子盖为副总管,有权调用河西的一切资源,迎接天子巡视河西。
安排好了河西的接驾,萧夏随即又率领一千骑兵赶往陇右,安排陇右的接驾,这也是萧夏最后要做的一件大事了。
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天子巡视陇右和河西。
四月初,天子杨广率领百官、权贵、后妃、宫女宦官以及军队十万余人经过长达近一个月行军,抵达了西平郡湟水县。
凉州兼鄯州大都督、晋王萧夏以及副都督长孙晟、长史乞伏慧等官员在数十里外迎接天子到来,当然,萧夏是从金城郡就开始陪同天子一行。
十余万大军在湟水城外扎下大营,天子杨广带着萧皇后以及长公主等等进湟水县居住,湟水县专门修建了一座行宫给天子下榻。
杨广随即在萧夏的陪同下巡视了河湟谷地。
一行人站在高处,萧夏指着远处一望无际的麦田道:“父皇请看,这一片就是由黄河和湟水冲击而成的平原地带,它比两边的地势都要低,所以叫做谷地,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光照充足,非常适合种植小麦,目前只开了三成,两成军田和一成民田,还有十几万顷肥沃的土地没有开。”
这时,杨广见数百步外有几个老农在踩水车取水,他便沿着水渠走了过去。
这几个老农当然是官府安排好的,也不是造假,确实是附近的农民,要找几个胆子大一点又能说会道的老农接受天子的询问。
无一错一一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杨广站在田埂上问一名老农道:“请问老丈是住在附近吗?”
老者向南面一指,“我们是南面河中村的农民,世代在这里种田。”
“有多少田?”
“我们家五口人,我和老妻、两个儿子,长媳妇和小孙子,大郎跟我种田,二郎从军,驻守在西海,全家有八十亩麦田,如果两个儿子分家,官府会再给四十亩土地。”
杨广点点头又问道:“一亩地能产多少小麦?”
“我们这边是一年一熟,去年亩产小麦三百斤左右,一共交了大概两千斤粮食的税赋。”
“一年能挣多少钱呢?”杨广又笑问道。
“种粮食还有其他各种小工加起来,全家一年能挣五十贯钱,但粮食和菜蔬都是自己,不用买了,还不错,我们很安居乐业!”
杨广很满意,这个收入在边疆确实不错,他又回头问萧夏:“是真的吗?”
萧夏点点头,“是真的,边疆生活虽然比较艰苦,气候寒冷,但只要肯付出汗水,确实能安居乐业,有苦的一面必然就有甜的一面。”
杨广沉吟一下问道:“刚才皇儿说,河湟谷地就只开了三成?”
萧夏摇摇头,“在北魏时曾开了五成,但因为吐谷浑崛起,不断出兵骚扰河湟,很不安全,很多汉民都迁到洮河谷地去了。”
“现在吐谷浑灭亡了,党项也灭亡了,应该可以全力开河湟谷地吧!”
萧夏点点头,“当然可以开,但需要朝廷支持,从关陇一带迁徙汉民过来,然后要给予免税优惠。”
杨广想到了什么,回头问相国杨素道:“朕记得政事堂似乎讨论这件事,有什么说法吗?”
杨素躬身道:“启禀陛下,并不是只讨论河湟谷地,而是整个陇右的安排,朝廷认为晋王殿下的方案可行,将大都督改为陇右经略府,减弱军事职能,加大营田畜牧职能,河湟谷地这边是重点,把边军改为府兵,由朝廷授田进行开垦耕种,另外,确实要从关陇迁入百姓,初步考虑迁入一万余户百姓,建立三个县,回头我们再和当地官员协商,落实一下细节。”
杨广笑了笑对萧夏道:“皇儿还是推荐长孙晟为第一任陇右经略使吗?”
萧夏点点头,“长孙将军对陇右很熟悉,和擅长和羌人打交道,儿臣不担心河湟谷地这边,而是担心新建立的四郡,尤其是西海郡,面积太广大,基本上都是羌人,朝廷要统治好羌人,必须恩威并施,光靠文官不行,必须是长孙将军这种文武双全又经验丰富的老将才能做好,他打好基础,后面的官员就好做事情了。”
杨广沉思良久,终于决定下来,对杨素道:“就这样吧!成立陇右经略府,下辖枹罕、临洮、西平、浇河、河源、西海、鄯善和且末八郡,金城郡划给关陇道,任命为长孙晟为陇右经略使,筹建两个月,六月初正式成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