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活了千万年老神仙,早已看淡沧海桑田凡人生死,何况就是编个故事,何必当真。
赵风闲却无法认同,也许是他不知不觉入戏了。
生老病死,一向是世间最难解的题目。
文神说,至少她插入的这段侧面向崔何平展示了这个时代的局限性。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正是不完善才需要不断发展。
崔何平也的确悟了,他的性格里隐藏着惰性,另一方面安于现状,总觉得通过他的脑子和努力,生活已经大大改善,慢慢来也无妨,准备好再出发。
可世事从来不等人,他应该吸取教训。
一个月后,崔何平依仗一手炒花生的技艺,去了县城最大的饭店工作。
如他所料,他的手艺很快被专业厨师学走,他就跟着厨师长,向他讨教厨艺,学做别的菜式。
做菜最忌灵机一动自己添加增改,与菜谱出入一点,出锅后都可能不是预期的味道。
可崔何平老忍不住犯这种毛病,厨师长教训他,把刚炒好的肉丝放在他掌心,烫得手起了泡,他也能忍住不吭声。
几个月后,崔何平的厨艺已有小成,招牌菜打动了经常来店里吃饭的某县区领导。
领导某一天终于起了好奇心,让人把他找过来握手交谈,赞叹他做的菜好吃。
寒暄过后,领导忍不住问:“我发现你每次都在刻意记住我的口味,上我偏爱的菜式,你的目的是什么?”
而且他从来没大张旗鼓带人来过,那不符合他的无产信仰。他就是单纯喜欢这家菜品,和群众一起多来吃了几次而已。如果不是有心人,根本不会认识他。
崔何平摘下厨师帽,表示他只想让领导帮他个忙,随后自我介绍起来。
领导听说他竟然是落榜两次的高中生,如今却在饭店帮工。听了崔何平的诉求,领导拍了拍他的肩,又鼓励了他几句。
时隔多日,崔何平终于证件齐全,走向去往梦想城市的路上。
绿皮火车坐了一天一夜,终于到了海城。
第33章照相馆学徒但走在摄影前端
崔何平孤身前往海城,一开始家里并不同意,父母辈的思想里总是恐惧生活发生变数,更担心子女远走受苦。
何况华夏近十年发展太快了,他们走过的岁月里,行商走贩是投机倒靶,搞资的事,结果没过几年,现在年轻人又可以出门务工做生意了,他们真的跟不上变化。
可他们发现不知何时,自己的儿子比疯傻前有主见多了,坚持又执拗。
他说自己不甘心平庸一生,非要出去闯一闯,崔父崔母也只能忍痛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