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从下乡支医开始重走人生路 笔趣阁 > 第453章 改变(第2页)

第453章 改变(第2页)

“具体干什么现在还不知道,不过,就在他们接触完的第二天,刘玉贵手中就有外汇券了,数量还不少。”

外汇券是这个时期的特殊产物,从今年四月一号开始行,一直到九五年一月一号退出市场,这十五年间,国家实行了非常特殊的双货币制度,软妹币和外汇券同时在市场上流通。

随着改开,来华访问的老外以及归国华侨日益增多,而国内的很多物资市场供应这时候还是比较紧张,居民的日常用品(如粮油、肉、布等)依然实行的是定量供应。

国家为了满足来华的外国人及归侨的需要,兴建了一批涉外宾馆和友谊商店。

国内是禁止外币流通的,兑换也不方便,为了便于这些人在指定场所购买物品和支付费用,同时又使他们区别于国内居民,政务院于一九八零年四月一日授权中行行外汇兑换券。

外籍人士须将其持有的外币在中行或指定的外汇代兑点兑换成外汇券,并在指定范围内与软妹币等值使用。、

等离开大6时,他们可以选择将外汇券换回硬通货或留着以备下次来华时使用,这个时期很多来过华夏的外国人都管外汇券叫“旅游货币”。

外汇券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特权货币,有一个来过华夏的老外在其所出的书中就写到过,如果钱能说话,那么外汇券比软妹币的声音大百分之五十。

持有外汇券,当时在国内就可以买到进口商品,还可以在特殊的地方消费,更可以换美元,这些都是软妹币所没有的功能。

当然,外汇券并不是在所有地方都能当作货币使用,只能是在特定的地方,如涉外宾馆、友谊商店、以及免税店等等。

也只有在这些地方,人们才能买到当时被视为奢侈品的高档货——人头马的洋酒、万宝路香烟、彩电、瑞士手表,一些有华夏特色的手工艺品和丝绸等也能在友谊商店买到。

现在是刚开始行阶段,只有老外和归侨手中才有这东西,很多普通老百姓还压根不知道有这种货币,等再过一段时间,拥有外汇券就不是老外的专利了。

有一些老百姓从他们的海外亲戚朋友那里能得到一些外汇券。一旦拥有外汇券,他们立刻成为他们的同事、邻居和朋友眼红的对象,因为外汇券就是出入友谊商店的特殊通行证。

没看错,友谊商店还真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想进那个门,就得有外汇券,没有,那不好意思,想买东西的话,去供销社或者百货商店吧。外汇券的出现,在华夏还引出了一个新兴的职业,倒汇者,其实也就是黄牛,跟朱永扬带的那些兄弟们干的事儿差不多,只不过老朱他们是各种票据紧缺物资都搞,而这些倒汇的职业做这行的。

从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初期,老外以及归侨在京市或者国内其他主要旅游城市,听到的最多的招呼可能就是“换钱吗?换钱吗?”

这些职业倒汇的人冒着坐牢的风险,在老百姓对外汇券的渴望,和老外对软妹币的需求中找到了商机。

有了软妹币,外国人就可以在任何商店和餐馆消费,外汇券只能在指定的地方消费,而软妹币和外汇券的价差,使倒汇成为利润丰厚的职业,尽管这是非法的。

九四年以前,华夏的汇率制度是双轨的。

一个是由外汇管理局制定的官方汇率,这时候外汇管理局的职权其实是由中行代为行使的,另一个是企业外汇市场汇率,直到九四年一月一号,这一双轨制度才被废除。

在双轨制废除以前,个人可以用外汇券按官方汇率换美元等硬通货币,那时候的官方汇率一美元只能兑换不到两块钱软妹币。

如果人们手里只有软妹币,那么他们只能到鬼市上去兑换美元。

通常,鬼市的汇率比为企业服务的外汇市场价格还要高,常常是一美元约兑九元软妹币。

跟美元的黑市汇率相对应,当时外汇券的黑市价通常是一百三十元软妹币换一百元外汇券,其中的价差之大,是个人都会想在这一块上咬一口。

等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出国热愈高涨,专门干倒汇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无一错一一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九八年,国家对个人购汇持续放开,从年内因私出境可购汇两千美元,到三千,再到五千,八千,两万,最终到零七年的五万美元,这时候,那些职业倒汇的才算是彻底的销声匿迹。

而随着这些职业倒汇人一同消失的就是友谊商店了,这些为国家赚取了不少外汇的商店,随着外汇券的落幕,很多都转型成了普通的百货商店,尽管可能还保留着友谊商店的名称。

位于京市阳朝区惠新东街的外汇商品大楼,曾经是京市最大的一家专收外汇券的商店之一。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