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彧明白,兄长。究竟是蚁还是象,再观望一番便可知晓。”
杨秋到达长安的时候,刚好得知袁绍和袁术兄弟俩已经共同拥立了冀州的天子为下一任汉天子。
袁绍为大将军,袁术为太尉,兄弟俩倒是很有意思。
“文和,你觉得关东最后谁胜谁败?”
此时,杨秋正带着贾诩在长安周边的工坊里面视察,这座工坊是邓容来到长安之后建立的一座制造兵器的工坊。
长安有一个优势,因为其地势相对偏南,所以其水力资源更加丰富,这就会大大解放工匠,利用水力来锻造铁器,效率要快得多。
第148章
所以杨秋让一些工坊大量转移到了长安这边。
主要是南边有天气优势,再加上水利优势,更何况长安作为中心,以后辐射周边,交通运输也会快一些。
当然,商业性质的作坊,杨秋现在还没有大面积转移,瓷器,琉璃,布匹这些东西,现在也不适合转移到长安来。
因为杨秋现在要用最大的能力生产铁质农具以及兵器,炼铁才是最至关重要的事情。
关中之地虽然过去由董卓治理了几年,实际上是和当地的豪强士族共治,董卓这边只需要赋税交得足够,根本不会治下得普通百姓过得有多艰辛。
杨秋现在才刚刚控制这块地方,当然不可能大面积的搞分田政策。
所以只能先把铁质农具生产起来,先发展生产力,开垦荒地,让当地的粮食产量提高,直到彻底控制这个地方,再提改革的事情。
所以目前邓容在长安,虽然是负责长安的规划建设,实际上长安城只是进行了修整,还并没有修建崭新的长安。
因为现在没有那么劳动力去搞大面积的基建。
就算杨秋愿意出钱给工资,实际上对于关中之地的人来说,忙碌春耕让今年有一个好收成,这才是所有人期望的事情
因此,这第一年的规划其实主要还是搞农桑之事。
至于蔡邕等人负责的长安设计,当然是先在纸上搞规划,把所有事情规划完了,再真的开始修建。
“二袁谁能坚持更久?大概率应是袁绍。
袁术此人,生性骄横狂妄,犹如冢中枯骨,全然没有丝毫治理才能,这般人物,必定会为他人所败。
不过,袁氏家族累世公卿,其根基深厚无比,倒也非一时半会儿便能覆灭。
至于最终赢家究竟是谁,吾实难断定。但有一点倒是能够确定,那便是刘岱恐命不久矣。”
此言一出,杨秋想到了历史上刘岱的结局,好像是不听下属命令,在战场上死亡,但是贾诩肯定不是预言到了这种情况。
“为何如此说?是因为曹孟德已然具备入主兖州的实力?”
此问一出,贾诩笑着摇头。
“曹孟德此前于黄巾之乱时,在战场上着实积累了颇多经验,确有入主兖州的可能。然而,刘岱问题的关键并非在于曹孟德。
兖州所处之地,位于冀州与豫州之间。当下冀州有一天子,豫州亦有一天子。刘岱本应凭借自身优势左右逢源,以使自己获取最大筹码。
奈何他被汉天子之死激起野心,妄图自立。如此一来,冀州与豫州皆对其难以容忍。故而,虽曹孟德善于左右逢源,但冀州和豫州两边皆会支持他先灭刘岱。
曹孟德选择兖州,此时看似优势,未来却说不定会成劣势。不过人生于世,谁又能知晓下一刻将会发生何事呢?
曹孟德也只是选择了当下自己唯一有望掌控之地罢了。”
如此看来,虽然跟历史上的走向不一样了,但是刘岱这番做法肯定会命不久矣。
说不定会是什么刺杀死亡的结局。
“文和觉得曹孟德此人如何?”
贾诩和曹操还并没有见过,如今所了解的所有消息,都是目前历史进展上所发生的事情。
所以当杨秋此言问出来之后,贾诩还认真思考了一下曹操此人的身世及经历。
“宦官之后,劣势太大。关东诸人向来极为注重家世出身,曹孟德恐怕难以招揽众多人才。
若我所料无误,恐怕兖州的士族未必会支持曹孟德。关东那些名士,一贯眼高于顶,怎会容忍宦官之后统治他们呢?
然而,曹孟德此人擅长兵法,再加上掌控了汉灵帝当时留下的隐阁势力,恐怕曹孟德还真具备一争之力。
关东的名士们在强权利剑之下,又能反对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