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明朝太医院官服 > 大明的水稻(第2页)

大明的水稻(第2页)

卫斓的目光被水车支架上的一抹红色吸引。那里还贴着一张褪色的红纸,虽然历经风吹日晒,但上面“风调雨顺”的祈愿依然依稀可辨。

明义翻身下马,走到水车旁,轻轻抚过那粗糙的木制立柱。他微微皱眉,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农政全书》里说‘翻车之功,大抵人力居半’,当真不假。”

他青竹般修长的指节划过水车立柱,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若是改成畜力……”

贺仲咸听到这话,脸上露出一丝苦笑,摇了摇头说道:“早年间试过牛转翻车,可终究没成。春耕时牛要犁地,盛夏又易害热病。去年秋粮刚熟,西乡二十头耕牛活活累死在翻车架上。”

“那场景,唉……”他语气中满是无奈和惋惜。

卫斓目光从疲惫的农人和吱呀作响的翻车移开,顺着田埂向远处望去。她看到远处层层叠叠的梯田上方,是另一番景象。

她轻声问道:“贺粮长,那边是什么?”

贺仲咸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那是我们善化县的另一项水利设施——筒车。与翻车不同,筒车完全依靠水力驱动,省了不少人力。”

卫斓顺着望去,只见湍急的河水中,丈余高的筒车正借着水力缓缓转动。竹筒们依次没入水中,又在高处将清水倾入木槽,水流潺潺作响。

水雾被日头晒成一道道虹彩,洒在石砌的官圳上,波光粼粼,宛如一条缠在山腰的银链,闪耀着柔和的光芒。

“这筒车倒是精巧。”卫斓的裙摆被河风吹得猎猎作响,“要是能多推广一些这样的水利设施,说不定能解决不少问题。”

贺仲咸微微点头,“筒车虽省人力,却要看老天脸色。去岁冬旱,河床见底,三十六架筒车倒有二十架成了摆设。”他顿了顿,接着说道,“不过,我们也有应对之策。”

说着,他引着众人往陂塘走去。陂塘的塘埂上,杵着几根带刻度的石桩,岁月的痕迹让它们显得有些斑驳。

贺仲咸指着石桩解释道:“这是洪武年间留下的塘规——水深过五尺则开闸,未及三尺须禁引。”这些简单的规则,却蕴含着先辈们对水利管理的智慧。

卫斓俯身细看石桩,青苔覆盖的阴刻字迹还清晰地记着洪武二十年的修塘捐资名录。她轻轻触摸着那些字迹,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敬意。先辈们的智慧与付出,让这片土地得以生生不息。

卫斓想起方才随手从田埂上捋下的稻穗,便从绢帕上拈起一粒谷子,轻轻揉搓。谷壳在她的指尖支离破碎,露出里面干瘪的空壳。稀稀落落的谷粒间,夹杂着不少这样的空壳。

“这稻种可是县里统一定的?”卫斓将稻穗举到逆光处,仔细端详着那些半透明的空壳,里面蜷缩着未成型的乳白浆液。

她心中一动,穿越前参观隆平水稻博物馆的记忆忽然翻涌而起——玻璃展柜里那些沉甸甸的现代稻穗,颗粒饱满得几乎要涨破颖壳,与眼前的稻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贺仲咸道:“姑娘手里的是正统的‘红莲稻’,洪武年间从江西传来的。别看籽粒小,熬粥最是香稠。”

明义探身拈起一粒空壳,轻轻放在掌心端详。他微微皱眉,语气中带着一丝遗憾:“‘嘉禾一穗三百粒者祥’,可这穗……”他修长的手指轻轻划过稻梗,谷粒随着动作簌簌掉落。

一旁正在捆扎稻草的老农听到这话,直起腰来,黝黑的脸上带着一丝无奈:“官人莫怪,这八月里的‘火风’一熏,十粒倒有三粒成了哑子。”

他叹了口气,语气中透着几分辛酸,“今年这风热得邪性,稻子还没灌浆就干瘪了,产量怕是要大打折扣。”

卫斓的指甲无意识地掐进了谷壳,她想起袁隆平在试验田的照片,那位老人弯腰抚摸的稻穗几乎垂到地面,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整个世界的希望。

而此刻,她掌心这些伶仃的稻粒,就像散落在历史长河里的星火,要等四百年后才能聚成燎原的光。

“若是能在稻种上……”话到嘴边,卫斓又咽了回去。

即便她知道杂交原理又如何?且不说花药离体培养需要显微镜,光是保持试验田纯度所需的隔离带,在这插莳如绣的梯田里便是痴人说梦。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