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1章江宁县公
大隋渐渐的传起了一股风声,说海外有无尽的财富。
普通人出海一趟,就能赚回来一套房子、两亩地,足够娶妻生子。若是组织了大船队出海,能赚回天量的钱粮。
听说江宁侯这几年,在海外弄回了不少的好东西,江南大户都派了人出海赚钱……
北方的世家大族们这时候也都察觉到了,近些年市面上的香料、海产多了许多,以致于价值都跌了下来,不似以前那般昂贵。
这些年也早有风声,只是他们一直没收到什么确切的消息,他们的势力触角还是没有延伸到南方去。同时在这件事上,南方大户保持了默契,没有人透露出去。
他们也不敢透露,因为他们支持杨广,所以杨广允许他们参与海贸,同时他们也更清楚的知道王言掌控的水军牛逼到了什么程度。
当然不可能所有的南方大户都支持杨广,都服从杨广的命令。再者杨广也只是个扬州总管,尽管他的势力辐射周边,再有地方大户帮他联结,却也不可能完全的一统南方大户。
所以还是很有一些人,有着乱七八糟的各种心思,不遵从杨广的规矩。平时也罢了,他们私造海船,去南越牟利,又不跟杨广打招呼,这就正中了杨广的下怀。
于是他们在海外的船队没有回来,于是个别的大户之家附近闹了匪患,直接将那世家连根拔起,鸡犬不留。
杨广还是很有魄力的,命令下的毫不犹豫。王言执行起来更是干脆,不过是安排几百个人过去,杀完人放了火就跑。
地方官都很老实,没谁揪着不放,不过是召集了府兵,在附近溜达几天,意思意思罢了。
在屠戮了几家大户以后,整个南方派就都老实了。也是这时候,杨广才算是真正的将南方大户的力量统一,有了一股并不算弱的势力。
杨坚也知道了杨广报上去的,这几年王言做海贸的收益,并且杨广还送了相当一部分给杨坚,杨坚则是直接调动内库的钱盖起了宫殿,这都是外财么,花起来痛快的很。
同时也充分吸收了王言提供的意见,在开皇十七年(597年)的年初,成立了市舶司,规定了沿海各地的港口分布,对出海的船进行管控,同时对回来的载满了货物的船进行征税。
此举有两益,一则统一监管,国朝更多了一项收入。二则是,又多了一个油水丰厚的部门。市舶司的级别必然是很高的,同时又掌管着征收海利的权力,收谁多,收谁少,谁不收,都在他们手里捏着。又多了一个富裕的衙门,人们当然很高兴。
不高兴的只有各地方插手海贸的大户,毕竟他们实打实的向外掏钱么。
哪怕这钱是本来没有的,而现在有了,就是交了九成的盈利,他们也是大赚特赚。但账显然不是这么算的,他们算的是本来能赚十成,现在只能赚五六成,他们如何能高兴呢。
但是不高兴也没有办法,不交钱,他们的货进不来。若是走私,水军会毫不留情的将牵扯进去的人,全都抓起来劳役到死。
这个时候的大户们就不团结了,总有人想要安稳赚钱,那么水军帮助不安稳的大户之家安稳一下,大家都安安稳稳的赚大钱,这就是一件好事情了。
同时,大隋正式的编制了水军,军号威海。
展了四年多,如今水军已经有近两万的规模,货船、战船数百艘,且作战经验丰富,都习水性,却更擅6战。当然作为必练的跳梆战斗,也是很有心得的。虽然没怎么实践过,但在船上能自如行走活动,战斗力基本上就差不了。
军费来源,则是水军自己做海贸的所得。
这是一个大问题,但没有办法妥善的解决。即便不让海军做海贸也是白费,战船猛,海船大,哪里都去得,他们的走私是光明正大的。同时海外也有土地,他们甚至可以直接杀出去,到番邦自立为王。哪怕是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但总也是要人来监管的。
但是海贸的利益太大了,监管的人也是顶不住拉拢腐蚀的。甚至于,水军也可以让监管的人自杀,隋朝的朝廷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索性目前的水军还可以压的住,还听王言的话,大隋有足够的时间,向水军里插钉子,分化了军队,如此便也就消弭了这个潜藏的祸端。
目前为止,当然还是王言做主的,否则别人来也压不住,没办法顺利的承接水军的权力。这同时也是对王言忠心的又一次考验,他不配合,那就不可信,配合,他还是杨广、杨坚都信重的好臣工。
所以算上开拓海贸渠道、创建水军的功劳,王言进爵江宁县开国公,任威海军大将军,这是与大隋其他十二府平齐的位置,新增加的威海大将军是正三品。
如此,王言也算是到了大隋核心的权力决策层,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