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爌应该觉得自己辞职了,皇帝一时半会还真找不出有足够威望,又相对务实,能压得住内阁首辅这个位置的人。
朱由检也真的顺从了他的心意,下旨挽留。
现在还不能让韩爌马上走人。
真实的历史中,皇帝朱由检是在崇祯三年一月才批准韩爌的辞职。
当然,如今的朱由检不会等这么久了。
朱由检在意的不是一个首辅的位置。
而是希望整个权力结构都能彻底调整,调整到适应战争时期的状态。
不变则已,要变就到位。
刘鸿训的事情,却给了朱由检一个很大的启发。
许多表面上道貌岸然,慷慨激昂,敢于批皇帝逆鳞的大臣,背地里可能干了不少肮脏卑污之事。
若是能把这些人找出来,调查清楚其劣迹,那无异于手中多了几张王牌。
在群臣一拥而上对抗皇帝的时候,出其不意把这些牌打出去,那毫无疑问,可以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大大减少许多事情的阻力。
问题是官员这么多,锦衣卫人手有限。
应该圈定哪些目标去秘密调查?
如果鼓动举报告密,那也起不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何况那样一搞,又会是群臣互相攻讦,大乱斗互撕的局面。
什么正事都要被耽误了。
只有神不知鬼不觉,秘密调查才干扰最小,效果最好。
朱由检苦思冥想,忽然眼睛一亮。
他想到了一个主意!
历史上,清虏后来不是编了一本《贰臣传》么?
自己按照《贰臣传》的名单,按图索骥。
把名单里,现在就在朝内担任官员的人找出来。
派锦衣卫秘密去调查他们,不就行了。
反正这些人后来做了汉奸,把这些人当靶子,也不算冤枉他们。
就算锦衣卫调查时候有些夸大,那也是这些汉奸活该。
更何况这些没有基本廉耻和气节的人,大多利欲熏心。
无论表面上怎么道貌岸然,私下总会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不怕查不出来。
朱由检一确定了这个主意。
《贰臣传》就在他脑海里浮现,一页一页的内容展开。
不过让朱由检有些意外的是,要找到《贰臣传》里对应于现在朝廷里的文官,却并不是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