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人,我们有了水泥方子,修房子跟修路都是可以的吧?”关老板问道。
郑山辞笑道,“当然了,方子已经卖给你们了,你们想做什么都是可以的。”
关老板面露喜意,他们这次给钱这么大方,也是在这水泥上赚了钱。这修路修水渠都是政绩,官员们对这些事还是热心的,再加上他们给的价格低,官员们就更愿意了。
做商人的,他们可以少赚,但绝不会不赚。
关老板想了想,郑大人这样说的话,那水泥也可以去修河堤了,到时候他就去承包这些,又能赚不少钱。
他们离开了县衙。
账房拿着账本跟银票回到户房,其余的人见他去了一趟就拿了这么多钱,纷纷问道发生了什么。
“郑大人跟几个商人谈了一笔生意。”
户房的人心中惊叹不已,暗自佩服。
“郑大人跟这些商人都很会做生意。”
这话一语双关,户房的人都纷纷附和。
屋子里没有炭火盆,外边也没雪了,郑山辞知道跟刘教谕约定的时间也到了,他要去县学给学生讲课。郑山辞打算讲农政,一般科考都是考农政,其余的他就打算把学生们带到田地里看看。他是没有当过老师的,心里还忐忑着。
翌日一早,清朗无云,郑山辞休沐日去县学。
刘教谕早就跟学生们说了郑大人来给他们讲课,这些学生们兴奋着,家里有背景的,可以在郑府办宴会的时候跟在长辈身边看见郑山辞,他们心里总还是露着怯。
现今听说他要来讲课,他们都是期待着,想听听郑山辞会说些什么。
郑山辞站在讲台上,底下是穿着长衫的学生们,他看向他们稚嫩的脸,仿佛看见了过去的自己一样。那时他们是穿着校服,坐在明亮的课堂上,老师们戴着眼镜,拿着三角板。他看向玻璃窗户,笑了笑。
“我是不懂讲课的。你们要听的话,我只能把我的感受说给你们听。《孟子》有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沐不可胜用也。我就以这个为题来说农时对农业的作用。假如你是一个农民,你在一年里你会种植什么粮食,怎么来让它们的产量更多?你们可以说出你们的想法。”
底下的学生思考起来,他们还未这么想过。
有学生站起来说,“我种植小麦,春天播种,浇水,用肥料,夏天抗旱,秋天就收获了去卖,肥料要多施肥,让产量更多。或是改造农具,我们就能种更多的粮食了。”
不少学生点点头,他们觉得说得很有道理。只有施肥跟农具能帮助他们增加量产。
刘教谕点点头。
郑山辞笑着说,“你在何地种植小麦?”
学生一愣下意识说,“我在新奉县种植小麦。”
郑山辞:“那新奉县的土地不适合种植小麦,或者说不能年年种植小麦。若是遇见这样的问题,你应该说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去年我们县里种植药材是何故,……”
学生们听着点点头。
“这次为什么要假设你们是一个农民,因为很多农政的观点就已经很多,很好了。你们要想在科考上出奇制胜,便只能在新意上下功夫。找到一个新的点,你们可以从农民的角度去阐述你对农政的看法,而后反哺其身,从上位者的角度再来看。”
郑山辞又点了几个学生说话,他说,“你们的文章都很好,有了模样却没有细节。你们可以让刘教谕带你们去田地里看一看。科举是跻身的目的,若是你们还有其他的抱负,那就再多学一些,多去外边看看。”
郑山辞的话说完了,刘教谕送郑山辞出去了。
学生们有的沉思起来,有的拿着笔把郑山辞的话记下来,握紧了拳头。
郑山辞跟刘教谕客套后,他便自己坐马车离开了。
接下来的日子倒是没什么波澜,谭和接着在乡里修路,江主簿约了郑山辞一块去钓鱼。
江主簿本来钓鱼是为了迎奉郑山辞,现在他还真的爱上了钓鱼。
两个人在河边静坐,江主簿抛出鱼饵,一边跟郑山辞聊天。说的大概都是衙门的事,工房把百姓冬天坍塌的屋子用黏土砖修好了,还涂上水泥,屋子更稳固了。屋子修好后,村子里不少人看得眼馋,只是要把房子重现推翻再修,他们是耗不起的。不过他也有法子,买了水泥给涂一涂。村子里有的是木板房,但更多的是土房,涂些水泥也是省得的。
“郑大人,我又钓上来一条鱼了。”江主簿面上露出喜意。
郑山辞:“江大人钓鱼技术越来越好了。”
郑山辞钓了两条鱼,也不是全然没有收获。他最近有些上火的征兆,这钓的鱼可以带回去清蒸,喝点鱼汤。
他想钓的鱼还没有回来。
到了傍晚,郑山辞跟江主簿互相道别回府邸去,郑山辞把钓的鱼交给厨房,“这鱼清蒸,记得给大嫂送过去。”
厨子应一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