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兰礼得知卖了心里就放心了,不然五千册这都堆积在库房里不知要亏多少银子。
这书铺卖笔记的第一天已经卖完了一千册,还有的书生去走亲戚还未回来,有的窝在家里不知道这事,明天等消息传出去后,估计来的人更多了。
今天一天书铺就赚了一万多,有的书生只买了状元笔记,有的只买榜眼笔记,这般算下来就有零有整。掌柜的把银子换成银票,刨去成本,他们也赚了许多。他们这个书铺两年都赚不到这么多钱,一直处于亏本状态,这才一天就赚了一万两银子。接下来这几天不知道还要赚多少银子,掌柜连吃饭都顾不上了,他忙不迭去印刷坊把这件事告知给于管事。
他们印了五千册,今天还是在印笔记。于管事这一天都心神不宁的,他等不及就派了杂役去打听,杂役高兴的回来说,卖得很好,书铺里全是人。
于管事当下放心,让印刷坊的工人加紧印刷,等书铺的掌柜过来告知他一天就赚了一万两银子。
于管事眼睛瞪大,“你莫不是在说笑,这、这一天就赚了一万两?!”
掌柜的把银票给于管事看。
于管事拿着银票捏了捏这是真银票,“这笔记这么能赚钱。”
他看向印刷工人们还在印刷笔记,眼睛里冒出火来。这笔记就是真金白银,他差点就瞎眼了,让这笔财富从手里溜走,还是郑大人的眼光更好。
“这第一天就卖了一千册出去,估计这几天就能把剩下的四千册卖完。”掌柜的说。
这可不能断货,于管事跟掌柜同时这样想到。
于管事让杂役帮着掌柜去搬书,他让工人先停下手里的活,简单的说了几句,“今天笔记一天就卖了一万两银子,我们库房里还有四千册,这几天大伙辛苦一下,晌午休息半个时辰就开工,这段日子每个人月例多加三两银子。”
工人听了这话心里还是高兴的,这在年前多赚点钱,回家好过年,更何况还给他们多了三两银子,这般已经算好了。
工人们应下来。
郑大人还承诺要给他们包一个大红包,可惜郑大人已经被陛下派去青州赈灾了,工人想到这里心里不禁叹息。
于管事现在是对郑山辞很佩服,把他的话当做金科玉律了。他做印刷坊管事多年,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数目。他畅想了一番,若是每天都赚一万的话,那这一年下来可了不得了。当然他也只是想想,这几天能多卖几本就成了。
于管事笑容满面。
印刷工人现在手里更里劲儿,这卖得这么好,按照郑大人的性子,回来应该还是会给他们包大红包的。
这般卖得好,京城的书铺老板伸出脑袋望了一眼也不敢去那家书铺里闹事,都说了是户部开的书铺,他们去闹事铁定要抓进大牢里。
买了全册的书生晚上就熬夜看,看得如痴如醉。
有相熟的书生买了便把这件事告知给好友,这便一传开,太学生都知晓了。能在太学读书的人,大多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家,他们一出手就买好几套,还有几套可以过年的时候去别处拿去送人。
还可以送给在地方上的亲戚,要说做长辈的最看重的就是小辈的发展,长辈重视,小辈自己也重视,送去一套一甲笔记这真是送到心坎去了。与人交好就要送礼送到心坎上,这般才真心实意。
笔记卖的第二天,书铺一大早就有书生排队来买,掌柜跟伙计都吓到了,很快就把五百册卖完后,这还没到晌午。两个伙计都去库里搬书,另一个伙计也不出门吆喝了,已经把名气打出去了,现在京城中的人都知道他们在卖状元榜眼探花的笔记。两个伙计就忙着补货,做账房的倒是轻松起来,掌柜的帮着算,而且一般情况下都是买一整套。
账房还在算账,有个书生直接买了十套,拢共一百两银子,这十套书由侍从搬到马车上,这就是买去送人的。
几个书铺老板站在门口,瞧见墨香书铺的生意这样好,基本上京城的书生都要买一份,哪怕是有的人还是一个孩子,家里的长辈都要买上几套书备着,等孩子长大后就可以直接看了。去墨香书铺里买书的人还在增多,并且越来越多。
虞澜意买了一套给小平安备着,他回到家里一边烤火一边说,“郑山辞应该去做一个商人。”
现今全京城做长辈的、做父母的不管怎么样,手里有钱了,都会买上一套笔记,这样下来一天不知道能赚多少银子。
于管事让厨子给工人加肉,抓紧时间印刷,他当即决断去多招一些工人进来。
一睁眼来户部就是印刷,晌午吃饭睡了半个时辰起来就刷。
买几套来送礼,这件事被众人所知,余下的人也有想法买几套送给到地方县学读书的表弟表哥们,还有的书生也想着买来送给在州学上读书的堂兄。
第二天拢共买了两千六百册。
这样库房里只剩下一千四百册了,余下印出来的还有六百册,一共还有两千册。
他们书铺第二天赚了二万六千多两银子。
“于管事,他们太疯狂了,明天还不知道会怎么样。”掌柜的都怕了。
于管事冷静道,“你去找外边的印刷坊,看有愿意跟我们合作的么。”
掌柜的应声出去,有两家印刷坊愿意接他们的活,俗称业务外包。
三个坊同时印刷速度就变快了。
墨香书铺在京城打出了名声,这书铺就连梅侍郎都知道了。有人来给他们拜年时便直说梅淮出名了,写的笔记京城太学生人手一份,他自己都还买了几套打算送给在外的亲戚家的孩子。
梅侍郎看了一眼儿子,谦虚的说,“都是一些浅薄的见解,他以后要走的路还长。”
来拜年的人,往日还挨于梅淮的冷脸不敢亲近他,如今看了他的笔记,心里胆子就大了,有公子喊堂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