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笑傲江湖莫大最后结局 > 第164章 太湖(第1页)

第164章 太湖(第1页)

回到船上,已是黄昏。在江阴一连待了五日,也是时候继续启程了。赛龙舟就不看了,主要是不能参与。人家参赛的都是各乡各镇的青壮组队,训练多日团结一心配合无间,根本不缺人,外乡人挤不进去。对长养在岳阳的师兄弟几个来说,光看很没意思,撸起袖子下去划才算参与,才算是真正的热闹刺激。而且洞庭湖上更精彩的都有,屈原可是楚国人,荆楚大地上的人民只会更敬仰爱戴他。在黄昏日落中,大家解下缆绳,摇橹划桨。两条船一前一后,在夕阳的红霞下,在闪动的橘波里,缓缓去向莽莽苍青的远山阙隙。两条船并不好划,人手不够,又请不到愿意出远门的船工,林风庭只得买下五个奴隶,让他们帮忙干划船摇橹张帆扫地这种粗活。不过伙食和待遇可不是人伢子那里能比的,猪肉鱼虾米饭顿顿有,大家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此外还发了新衣被褥和工钱,不按奴仆对待,只拿他们当做雇工。沿五泻水直入太湖,五泻水也称“泾河”、“运河”、“漕河”,是长江入太湖的主要水道之一。太湖是海迹湖,原是一处海湾,不过在长江带来的流沙堆积之下,海湾被封闭,离大海越来越远。水质也逐渐淡化,最终成为了一个淡水湖。到太湖,就不得不说鼎鼎大名的太湖石了。“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这是苏轼的话,梅、竹、石,三者并列,都是园艺中的常客,也是文人雅士最喜最爱之物。郑板桥也言:“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石的地位可见矣。苏轼又言:“米元章(米芾)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作为景观石,太湖石的“皱、漏、透、瘦”是其有别于其它景观石的特点,通透玲珑,姿态万千。宋人爱太湖石,米芾跪石称丈,拜石称兄,抱石而眠。曾几也写诗称赞:“济胜初无具,搜奇只此间。飞来太湖石,坐我洞庭山。面面成窗户,峰峰出髻鬟。寓居端欠此,颇欲载之还。”“颇欲载之还”,石头太重,曾几想搬却搬不动,可是皇帝可以啊!徽宗更爱太湖石,虽是帝王,却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文人心态。他的一生山水花鸟成痴,书则瘦筋,画则花鸟山石。工笔重彩,取向细腻写实,精致庄重,却又不失意境,给人诗意与灵性。这样的他自然和米芾一样,抵抗不了奇石的魅力。他的《怪石诗贴》如今正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殊状难名各蔽亏。高低崒屼鬪巍巍。直疑伏兽身将动。常恐长蛟势欲飞。□裂几层苍桧(氵齿)。凝岚四接老松围。名封三品非无美。饮羽曾令壮奋威。”(有一个字已经缺失,辨识不清,有个字则打不出来,应当没有收录进现代字典之中。)赏石玩石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但这种文化也是不断发展的。初是赏玩石之形,后则更进一步,品味石之意,“得意”而“忘形”,“得鱼”而“忘筌”。从美学观点上讲,是以意相石,移人之情致于石上,石则是诱使人散发情致的钥匙。“‘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中有至好也,东坡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这是郑板桥的话,“丑而雄,丑而秀”。可凡是丑怪之物,多为人所厌憎,太湖石为什么能获得人们的:()跟着莫大游历笑傲江湖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