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唐宫仕女图故事 > 番外篇 唐代宗李豫的另一种荣耀(第1页)

番外篇 唐代宗李豫的另一种荣耀(第1页)

话说在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的一个吉利日子,十月十三,也就是公元726年的11月11日,咱们的主角李俶,哦不对,那时候他还叫这个名儿,后来改成了李豫,在东都洛阳的上阳宫里呱呱坠地了。他老爹可是了不起,是玄宗皇帝的太子李亨,后来成了唐肃宗。他老妈是个宫里的普通宫女,姓吴,可惜啊,生下李俶没多久,就在开元十八年,也就是730年,撒手人寰了。不过后来,她被追封为章敬皇后,这也算是另一种荣耀吧。小李俶啊,从小就爱学习,特别是对《周礼》和《易经》这两本书情有独钟,儒家经典也是手不释卷。这孩子,性格又好,仁义孝顺,对人温和恭敬,说话做事都讲究礼仪,心胸开阔,肚量也大,做起事来果断不拖沓,最重要的是,喜怒哀乐都不轻易表现在脸上,真是个城府深的小家伙。玄宗老爷子有上百个孙子,但唯独对李俶这个嫡亲的皇孙特别疼爱,为啥?因为李俶长得跟其他孙子就是不一样,特别有气质。说到李俶的英勇事迹,那就不得不提唐收复两京的大战了。那时候,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这个家伙,找了个借口说奉了密诏要讨伐宰相杨国忠,就在范阳起兵造反了,这就是着名的安史之乱。到了至德元年六月,安禄山的叛军一路打到了潼关,吓得玄宗老爷子带着一家老小逃到了成都。路上还发生了马嵬驿兵变,乱得一团糟。这时候,李俶和他弟弟建宁王李倓就劝他们老爹李亨,说咱们得往北走,去灵武。结果,七月里,李亨就在灵武即位了,成了唐肃宗。肃宗一上台,立马就组建了新朝廷,还让李俶当上了天下兵马元帅,所有将领都得听他的。还在宫里设了个元帅府,找了跟肃宗有老交情的李泌来当元帅行军长史。那时候啊,朝廷刚建立,兵员少得可怜,还都是临时招募的,战斗力弱得跟小鸡崽似的。但李俶有办法啊,他待人真诚,广招流散的士兵,等到他们跟肃宗到彭原的时候,手里已经有了好几万兵马了。到了至德二年正月,宫里有个叫李辅国的太监,跟肃宗宠爱的张良娣勾结在一起,想动摇李俶储君的位置。李倓这个弟弟看不下去了,多次向肃宗告发。结果,李辅国和张良娣反咬一口,说李倓嫉妒李俶当元帅,想害他。肃宗一听,火大了,直接赐死了李倓。李俶心里那个痛啊,但也不敢说出来。还有宰相房琯,带兵去打叛军,结果打输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在回军凤翔的路上也吃了大败仗。叛军那时候嚣张得很,老来骚扰凤翔,威胁朝廷。但咱们李俶不慌不忙,他精挑细选了一批勇士,一次次挫败叛军的锐气,让朝廷上下都安心了不少。那个夏天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可肃宗皇上心里更急,他一门心思想着怎么快点把安史那些叛军给收拾了。到了闰八月,皇上大手一挥,给三军将士们发了好多好多的赏赐,就像过年一样热闹,大家都知道,这是要动真格的了,准备一举夺回京师长安。转眼间到了九月,李俶和郭子仪大将军带着中军,还有李嗣业、王思礼这些大将,分别领着前军、后军,再加上回纥的兵马,浩浩荡荡地从凤翔出发了,那场面,简直比过年还壮观。特别是那个回纥的叶护太子,和李俶广平王一见如故,俩人还结拜成了兄弟,叶护太子高兴得跟个孩子似的。大军一路往东,来到了长安西边,在香积寺北边摆开了阵势,那地方现在就在陕西长安南边,当时双方军队加起来有十五六万人呢,跟叛军十万人干了一仗,从中午一直打到太阳快下山,最后唐军赢了,那叫一个痛快!天一黑,叛军就吓得四处逃窜,唐军追杀过去,一下子干掉了六万人。叛军的大将张通儒吓得连长安都不要了,连夜就跑了。李俶一听这消息,马上下令进城,长安就这么轻轻松松地回到了大唐的怀抱。不过啊,之前肃宗皇上跟回纥有过约定,说打下长安后,金银财宝、女人孩子都给回纥。这时候叶护太子就想按约定来,可李俶聪明啊,他跑到叶护太子马前,跟他说:“咱现在刚打下长安,要是这时候抢掠百姓,那东京的人还怎么攻得下来?不如等到东京再打下来,再按约定来。”叶护太子一听,吓得从马上跳下来,跪在李俶面前,抱着他的脚就说:“殿下您真是太英明了,我立马带兵去东京!”就这样,叶护太子和仆固怀恩大将军带着回纥、西域的军队从长安南边绕过去,在河边扎了营。老百姓、军士们还有那些胡人,都感激得不行,哭着给李俶下拜,说:“广平王您真是我们的好君主啊!”肃宗皇上听了这事儿,也是乐开了花,说:“我这当爹的都不如我儿子!”李俶带着大军进城的时候,老百姓们都出来夹道欢迎,男女老少都哭得稀里哗啦的,跟过年似的。李俶在长安安抚了三天,然后又带着大军去追叛军了。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他们一路追到曲沃,就是现在的河南三门峡西南那边,叛军头子安庆绪把洛阳的守兵都调来了,十五万人呢,在新店跟唐军干了一仗。这回有回纥军帮忙,叛军又被打了个落花流水,尸体都堆成山了。严庄、张通儒这些叛将吓得连陕州都不要了,直接逃跑了。这一仗打下来,唐军的士气啊,那简直是“士心大振”,大家都觉得跟着广平王李俶,就没有打不胜的仗!话说李俶和郭子仪一路杀到了陕州,仆固怀恩则带着大军像撒网一样分开去追那些叛军。这时候,严庄这个叛徒,脚底抹油似的先溜到洛阳,跟安庆绪哭诉说他们被打得有多惨。安庆绪一听,吓得屁滚尿流,连洛阳都不要了,撒丫子就跑。回纥的军队可不含糊,一进洛阳,直奔府库,跟捡金子似的收财帛,还在城里头横冲直撞地抢了三天三夜。李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觉得这可不是个事儿。洛阳的老百姓们也是没办法,只好忍痛割爱,捐了一万匹罗锦给回纥,这才算把他们给打发走了。李俶呢,也挺大方,给回纥的头头叶护太子送了好多珍贵的宝贝,让他心满意足地带着队伍走了。进了东都洛阳,那些之前投降了安禄山父子的官员们,比如陈希烈啥的,加起来有三百多人,都穿着白衣服,跟哭丧似的来请罪。李俶呢,也挺大度,按照肃宗的吩咐,把他们都给放了,让他们去西京等着发落。长安和洛阳这两座大城市都被收复了,李俶的名声那叫一个响亮。肃宗一回京,立马大赦天下,还封李俶做了楚王。后来,又改成成王,再后来,直接立为皇太子了。说起来也巧,李俶出生的时候,豫州那边还献上了嘉禾,说是大吉大利。所以,肃宗就把他的名字给改了,叫李豫。时间过得飞快,上元二年年底,肃宗病得挺重,连朝政都不理了,干脆让李豫来监国。那时候,太上皇玄宗和肃宗都病了,李豫忙得跟陀螺似的,两边跑,亲自给他们尝药,连衣服都不脱,真是个大孝子。说到登基除奸这段,那可真是惊心动魄。宝应元年四月,玄宗老爷子先走一步,肃宗也病得不行。张皇后呢,自己没孩子,又怕李豫太厉害,管不住,就偷偷地把越王李系叫到宫里,想废掉李豫。结果十六号那天,张皇后假传圣旨叫李豫来。还好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机灵,知道皇后的阴谋,直接派兵到凌霄门等着。李豫一到,他们就把李豫护送到禁军那里。当天晚上,他们俩又带着兵把李系和张皇后他们都给软禁了,肃宗也被这一出吓得不行,没多久就归西了。然后,程元振他们就把李豫接到九仙门,见见群臣,行了监国的礼。到了二十号,李豫就正式登基了。李豫当了皇帝以后,李辅国这家伙觉得自己功劳大,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居然跟李豫说:“陛下啊,您就好好在宫里待着,外面的事儿有我呢。”李豫心里头那个不爽啊,可是没办法,这家伙手里有兵权,只好先忍气吞声,尊他为尚父,啥事儿都得跟他商量才行。不过,这事儿后来也被李豫给解决了,毕竟,皇帝可不是好惹的。话说李豫,他可真是个有心计的主儿。趁着李辅国那家伙没防备,他悄悄派人扮成黑灯瞎火的盗贼,一把锋利的刀子就解决了李辅国的性命。然后呢,他还装模作样地下令全城搜捕这些“盗贼”,又派了个使者,提着礼盒,一脸悲戚地去李辅国家里慰问,那演技,简直可以拿奥斯卡小金人了。咱们再聊聊那个唐灭史朝义的大战。李豫刚坐上皇位,洛阳那边叛军就又闹腾起来了,真是让人头疼。所以他一登基,立马就下了道诏书,把长子李适封为天下兵马元帅,那架势,明摆着就是要跟叛军死磕到底。不光如此,他还动手整顿了朝廷上下那一堆乱麻似的人事关系。五月的时候,他在丹凤楼上搞了个大赦仪式,给那些平叛有功的大臣们,像郭子仪、李光弼他们,都加了官封了爵。还有那些被玄宗老爷子冤枉的皇室成员,像王皇后啊、太子李瑛啊,也都给恢复了名分。这一波操作,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不得不说,李豫这手玩得漂亮,一下子就把玄宗、肃宗那会儿留下的政治烂摊子给梳理得差不多了。再说说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李光弼。那时候,李豫派了李适当主帅,仆固怀恩当副帅,带着河东、朔方还有回纥的骑兵,浩浩荡荡十几万人,直接冲着史朝义那帮叛军就去了。河南那边的副元帅李光弼也带着大军加入了战斗。两军在横水那地方干了一仗,叛军被打得屁滚尿流,六万人成了俘虏,史朝义吓得往北就逃。唐军趁机收复了一大片地方,连那些原本跟着史朝义的将领,像薛嵩啊、张忠志啊,也都投降了。到了宝应二年,史朝义这家伙彻底没辙了,往北跑到奚、契丹那边,结果半路上被李怀仙给追上,逼得自杀了。李怀仙提着史朝义的人头来投降,这安史之乱,总算是闹腾了八年之后,被平息了。,!那时候,群臣们一看李豫这皇帝当得挺有模有样的,就给他上了个尊号,叫“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这尊号,听着就让人觉得威风凛凛。不过呢,这天下也不总是太平的。宝应元年那会儿,江淮地区的农民们因为被朝廷追债追得喘不过气来,纷纷起义反抗。那些当官的,一个个跟狼似的,搜刮民脂民膏,真是让人看了心寒。话说在唐朝那会儿,台州临海,就是现在的浙江临海那地界,有个叫袁晁的哥们儿,他一不做二不休,在翁山,咱们现在说的舟山岛上,扯起了起义的大旗。这家伙挺能耐,带着一帮人打下了台州,还自封了个年号叫宝胜,有的说法还叫升国呢。他这一路势如破竹,信州、温州、明州,州州都被他给攻下来了,手下的小弟们加起来都快二十万人了。就在袁晁闹得欢的时候,江南那边也不消停,歙州,就是今天的安徽歙县,有个叫方清的人,带着一群饿肚子的老百姓也起义了。这一下子,浙东那边就乱套了,起义一个接一个。朝廷一看这架势,急了眼了,赶紧让镇守临淮,就是现在的江苏盱眙那儿的河南副元帅李光弼带兵去镇压。你别说,这李光弼还真有两把刷子,到了广德元年夏天,浙东的那些起义军就被他打得节节败退,袁晁本人也被逮住杀了,浙东这才算是消停了。可这边刚按下葫芦,那边又起了瓢。吐蕃那边瞅准机会,开始往咱们大唐的地盘上窜。为了打安史叛军,朝廷把安西、北庭那些地方的军队都召回来了,结果呢,吐蕃就像饿狼一样,一点点往北蚕食,还趁机往内地钻,陕西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的十几个州都被他们给占了。广德元年九月,吐蕃大军压境,边关的将领们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一遍遍告急,可有个叫程元振的宦官,愣是把这些消息都给压下来了,不报给皇上。到了十月,还有个投降吐蕃的泾州刺史高晖,带着吐蕃军过了邻州,一路烧杀抢掠,奉天、武功(就是现在的陕西武功西北那地儿)都遭了殃,眼瞅着就要打到京城了。这时候,咱们大唐的中兴名将郭子仪出场了。皇上李豫一听这事儿,吓得赶紧让雍王李适当关内元帅,又把郭子仪请出来当副元帅,镇守咸阳挡敌人。可惜啊,这时候已经晚了,李豫只好跑到陕州去避难,官员百姓们也是跑的跑,藏的藏。吐蕃人占了长安,还立了个广武王李承宏当皇帝,把府库、集市抢了个精光,房子也给烧了,整个长安城跟被洗劫了一样。还好郭子仪够机智,跟吐蕃人周旋来周旋去,终于把他们给逼走了。李豫这才赶在十二月回到长安,好好奖赏了郭子仪一番。百官们一看这事儿,都气坏了,说程元振“专权自恣”,耽误了军机大事。李豫一听,立马就把程元振给革职了,打发他回老家,后来还把他流放到江陵去了。再说说朔方节度使、大宁郡王仆固怀恩,这家伙在安史之乱里可是立了大功的,跟叛军打了上百仗,家里死了四十六口人。结果呢,平乱之后却被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和宦官骆奉先给欺负了,有苦说不出。他一生气,就在广德元年派他儿子仆固玚去打辛云京。李豫一看这架势,想招抚仆固怀恩,结果没成。后来听了刑部尚书颜真卿的建议,派了在朔方待了很久的郭子仪去招抚朔方军将。仆固玚虽然打败了辛云京,但在榆次那儿被挡住了,这事儿才算是告一段落。话说在公元765年的那个秋天,永泰元年九月的时候,有个叫仆固怀恩的家伙,他突然放出风声,说皇帝李豫已经归西了。然后,他就纠集了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这些部落,总共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朝着长安杀来,说是要从华阴一路冲到蓝田,直接拿下长安。这消息一传开,整个京城都慌了神。李豫一看这架势,赶紧把郭子仪这位老将给召了回来,让他驻守在长安北面的泾阳,准备迎战。可巧不巧,仆固怀恩这家伙还没等到跟郭子仪正面交锋呢,就在军中暴病身亡了。这下,郭子仪可不含糊,他三言两语就说服了回纥部落,跟唐军联手,一起在灵武台西原跟吐蕃大军干了一仗。结果,吐蕃大军被打得落花流水,五万颗人头落地,还有上万人被活捉。郭子仪还从吐蕃手里抢回了四千多被抢走的百姓,缴获的牛羊驼马多得数不清,绵延三百里都不断头。再说说李豫这个人吧,他对宦官那是真的宠,简直宠上了天。宦官们要是奉命出使,李豫从不限制他们捞点外快,就是恩赐给妃嫔家族的东西,回来还得问问宦官们捞了多少。要是宦官们捞得少了,李豫还不高兴,觉得这是看不起天子的使者。这样一来,宦官们胆子就更大了,公然索贿,毫无顾忌。宰相都得在阁子里存钱,每次宦官来赐个东西,宣个旨,都得给点儿好处,不然宦官们可不会空手回去。要是宦官出使州县,那更是不得了,传送文书的同时还得捞点货,跟收税似的,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像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这些人,那更是受宠得不得了,权势比宰相还大。不过,李豫也不是个糊涂蛋,对那些飞扬跋扈的宦官,他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李辅国、程元振先后被他给收拾了。到了大历五年三月,鱼朝恩这家伙更是不得了,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左监门卫大将军兼神策军使、内侍监这些头衔都戴在头上,势力大得吓人,连宰相都敢欺负。朝廷大事小事,要是没有他参与,他就火冒三丈,说什么“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李豫一看群臣都恨他入骨,就跟宰相元载商量了个计策。有一次宫中宴会,皇后把鱼朝恩留下,让侍卫把他给勒死了。对外呢,就说鱼朝恩是奉旨自缢的。李豫这人还有个毛病,那就是信佛。在他的影响下,朝廷里养了一大批僧人,还大修佛寺。这可苦了老百姓,劳民伤财不说,还给国家财政添了不少负担。到了大历十四年五月,李豫这身子骨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不到十天就上不了朝了。五月二十一日那天,他让太子李适监国。到了晚上,李豫就在长安大明宫紫宸内殿咽了气,享年五十四岁。:()唐宫仕女图异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