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播的论坛热度就这么高,收视率出来,《我见亲亲多有病》的首播收视果然鹤立鸡群一骑绝尘。业内早估计着这一批同期没有一个能打的,这会儿也没觉得惊奇。倒是网上,又双叒叕吵了起来。
站顾盼这一边的,自然是兴高采烈得意洋洋,自觉慧眼识珠,恨不得把之前看衰的那些言论都翻出来“鞭尸”,以充分显示优越。这就与如今大规模毁灭性塌房的粉圈格格不入,甚至可以说令人恨得眼睛滴血牙根儿痒痒了。
犯了众怒,自然会招来围攻,但架不住顾盼这边天然就站在道德高地上,别管对面跳得有多高,一提“塌房”、“法制咖”至少能打掉一半的嚣张气焰,再加上路人的掺和,当然,也少不了华年工作室在其中因势利导。
总之,表面看起来舆论风向一团乱遭,实际上热度越炒越高。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免不了会有舆论反噬的危机,不过这部剧本身的质量完全经得住考验,就无需顾忌这些小节了。
接下来的剧情也确实精彩。男女主从新生军训到社团招新,从日常到网上,从校内到校外,一路摩擦碰撞不断,火花四溅,一面相看两厌又纠缠不断,一面惺惺相惜相谈甚欢,高潮迭起笑料百出,收视率自然而然的在本来就高的起点之上继续攀升。
特别是网友面基发现对方竟是自己的死对头,和最初的误会解除这两个大高潮,更是近乎全网刷屏。
偶像剧本来就是吸粉利器,更不要说这个程度的爆剧了。姜曦冉本来就有《惊雷》的底子在,又赶上圈内“人才凋零”的大好时机,直升一线小花,一时间风头无两。男主的扮演者王衡的涨粉速度也不比姜曦冉慢多少,从烂剧里打转的龙套配角一跃成为当红流量,不知道让多少小透明嫉恨得咬牙切齿。
当然,吃到最多红利的,还是自编自导的顾盼。连着打造出两部大爆剧,不仅仅只是大量吸金,更重要的证实了自己的能力和眼光,把自己的名字和华年工作室,与“精品”关联起来,潜移默化地在广大观众的心中开始形成所谓的口碑。
两部剧捧红一大批人,尤其是几个主演,之前要么深陷泥潭要么无人问津,如今全都大红大紫,更让业内惊叹,真正地稳固了业内的地位。而这一点,在当下这个关口,尤为重要——
顾盼之前主导的那一手,把整个娱乐圈的固有势力打得够呛,犯事儿严重彻底翻不了身自顾不暇无计可施当然不比顾虑,那些只是元气大伤但根基还在的就不一样了,个个恨得她要死,哪儿能不想着报复回来?单单是顾氏集团的支持还不够,如果华年本身立不住足的话,再庞大的资金也架不住一步一个坑,这一行的冤大头太多了。越是这种时候,华年就越要表现出发展的潜质,越要强势。
《我见亲亲多有病》一派热况,顾盼是无暇过多关注的。事实上她只看了首播,也只顾得上看首播,之后就继续忙着与赵曙光等几个合作者“分赃”,将手中的产业、资源重新整合,忙得不可开交。
华年工作室直接升格为华年文娱集团,下属华年影业、华年院线、华年经纪和华年传媒——
华年影业的业务主要以影视制作发行为主,包括电影的制作发行、电视剧和网剧的制作发行以及相关的衍生业务;
华年院线顾名思义,就是负责影院投资院线管理的相关业务;
华年经纪则是负责艺人经纪的业务,这里的“艺人”并不仅仅只是签约的演员、歌手,还包括导演、编剧;
华年传媒这一块的业务就比较复杂目前包括包括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视频服务平台、影视拍摄基地的管理和其他杂七杂八的业务。
院线这一块儿是相对最省心的。她打包收购了华影的那条院线。华影的问题太大牵涉太多,院线这边的高层当然也不会出淤泥而不染,一大半都进去喝茶,自然为顾盼大开方便之门。接手之后,都不用太过费心地搞“清洗”,直接安排人就行了。具体的业务方面,暂且照旧便是。
经纪公司这边也比较轻松,她本来也没打算把这一块的业务铺得太开。当初工作室本来就只签了两个演员一个导演,这会儿又签了两个青年导演,收编了一个编剧工作室,此外就是挑拣着签了几个演员,有之前不温不火但业务水平不错的剧抛熟脸,也有未经打磨但颇具潜力的新人。
值得多提一嘴的就是《我见亲亲多有病》的男主演王衡,向顾盼提出想要跳槽。
王衡之前签的公司不怎么样,属于庙小妖风大的那一类,这次也没能脱离了这场大风波的影响。虽然不至于牵连太深,出几个法制咖,但仅仅只是扫到台风尾也够喝一壶的。尤其是公司“一哥”,也是公司最大的摇钱树,被曝同性恋还滥交。
这种时候,突然爆火的王衡就成了公司的救命稻草。偏偏王衡之前不但不是受捧的那一个,甚至可以说和公司大矛盾没有小龃龉颇多。更巧合的是,他的合约再有不到两个月就到期了。这种要命的关头公司当然不愿意放人,却又不肯拿出诚意,实际的东西不给,只一昧地开空头支票画大饼糊弄人,王衡又不是傻,怎么可能乐意续约?
僵持了几天,大概是公司高层觉得他有点儿不识抬举什么的,又或者不知有什么人在作妖,干脆放弃了和他续约的打算,而是趁着合约所剩的最后这段期限,拼命压榨他的剩余价值。借着他的热度,接各种商演活动,然后踩着他为公司其他人铺路……
顾盼对王衡的意向自然是欣然点头。王衡是靠着她的剧火起来的,天然就比别人多一份香火情,更何况,他的演技在同期当中算是看得过眼,潜力也还有挖掘的余地,最关键的是肯下功夫琢磨钻研,签下来绝对不亏。
华年传媒这里就比较麻烦了。这一块儿的业务相对比较多,暂时还不能连成体系,但每一项又都很重要,不能放置着不管。涉及到的人和事都非常繁琐,哪怕顾盼只是个总揽全局的,具体的事情有下属去办,依旧忙得焦头烂额脚不沾地。
话说回来,最让她用心的,当然还得是她的老本行。华年影业和其他三个板块不同,是在原本工作室的框架上扩充建立起来的。之前她布局搞了一场大风波,干倒了一些公司,那些幕后靠技术吃饭的人少有被那些破事牵扯到的,却因此被动地“流离失所”,她提前就有做好准备,趁机收揽了一大批人才。补足了这方面的缺口,她就有了足够的底气去进一步去“抢肉吃”了。
一场席卷了整个娱乐圈的大动荡,影视界从投资方到制作方到导演演员,出问题的不胜枚举,这就导致了大批的项目不得不无限期停摆,如果找不到人接盘,必然是“流产”甚至“胎死腹中”的结局。而这批项目中,确实有一部分还算不错,具有一定的拯救价值,顾盼盯上的就是这个。
如果还只是华年工作室的话,两年两部大爆剧,再加上几个投资正在拍摄或制作的颇有爆像的项目,可以说绰绰有余了。但已经升格到华年影业,也就只是把场面给撑起来了,想要巩固住现在的花团锦簇,后续必须得跟得上。一旦后继乏力,天娱这种根基还在的老牌公司一定会扑上来。
再一个,她这一手虽然主要的针对对象是某些公司,但除了几个合作对象,整个圈子其他人对她印象偏向负面是可以想见的。“娱乐圈孤儿”是那么好当的吗?她当然得找机会尽快缓和关系扭转形象——不是扭转天娱这种竞争对手心里的印象,而是业内广大的普通从业人员心目中的形象。
要扭转形象,就得舍得给好处,有什么好处是比得上实打实的利益呢?对于普通从业人员来说,剧组能开工,大家有活可干有钱可赚有饭可吃,就是最大的利益。
华年这边来势汹汹,天娱这几家当然不会干看着对手大肆“跑马圈地”,就算还处在修养回血状态,给她搅局添堵的力还是有的。
千头万绪齐聚一时,哪怕她早有心理准备,前期也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还是累得够呛,甚至一天睡不够三个小时,无数次生出“生无可恋”的绝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