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去看想做什么,且看能做什么,于进,可做的很多,先不说,若是想退,军主认为,能退得出么?”
谢双瑶立刻苦笑起来了,她吸了一口利乐包的仙草冻,“问得好——现在是想进,顾虑重重,想退,步履维艰,只怕退也退不出了,整个非常纠结。”
的确,在这个问题上,谢双瑶处于一个极度的纠结之中:她既不知道保持现状任其发展的后果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怎么做,该怎么做。甚至可以说,即便她想要把非洲留给欧罗巴,或许都办不到,在这个时间节点,黑奴归乡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你怎么去阻止?
最多只能是做到不过多的支援、组织,但要说阻断买地和非洲所有的交流和影响,这根本就办不到啊,船只出海,你知道它是去哪儿的?那是商船,没有向衙门报告行踪和目的地的义务吧?有时候,一刀切并不是懒惰,而是因为非一刀切的情况根本没法管,想要阻断,除非是闭关锁国,但这就根本无法列入考虑了。
哪怕抛开道德、情感,纯粹从利益来考量,要把非洲留给欧罗巴仍然是办不到的事情,谢双瑶再一次深刻地意识到,买活军所秉持的道统,拥有的先进生产力,其本身的生命力是多么的旺盛和活跃。
固然,这些都是她谢双瑶一手带来当世的,可这并不意味着谢双瑶就是这股子生命力的主宰,不,这东西自有它发展的规律,一旦落地生根,它自会吸引能接触到的一切精英,作为如今唯一一个得到大范围传播的超时代道统,它甚至或许还比原来那碗水更是所向披靡。谢双瑶已经深深地感到了这股子旋风的势能,而她似乎根本不知道这股旋风刮过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就早已经被卷入其中,只能随遇而安地四处飘荡了。
如果说今晚和徐子先的长谈,有什么确定结论的话,那就是——这股力,要往回拽,那是拽不回来了。不管怎么说,你能收拾心情,思量着自己该怎么往前走,谢双瑶乘着马车回到家中之后,并没有依照往日的习惯,直接去沐浴休息,而是重新打开电脑,吩咐谢先生不要打扰:不能再逃避下去了,乘着今晚,该对这大政拿出自己的态度来。退后退不了,可前进该怎么前进,也不能拍脑袋来,步子的大小,家底的厚薄,可能承受的冲突……都得立足于实际。
“换句话说……”她接连调用了十几个表格,同时戴上了防蓝光眼镜,“盘家底的时候来了……”
第1208章家底比预想的好
◎羊城港。谢双瑶盘子越来越大◎
对于当家人来说,盘家底一直是个让人心惊肉跳的活儿——一般来说,家底盘着总觉得薄,总有太多用钱的地方需要库里去支持,这还是不考虑账实是否相符的问题。
作为白手起家,早年手底下都不超过十个伙计的当家人,谢双瑶盘家底更是盘得都要吐了,她对家底的掌握,也有一个从事无巨细、了如指掌到逐渐放手的过程。之前买地主要是福建道一省之地的时候,基本还能做到心中有数,自从全取江南之后,别说她,就是庄素,也只能掌握府一级的数字了。
到了这几年,随着盘子越来越大,财政逐渐分为多个系统之后,谢双瑶也意识到最需要与时俱进的就是财政这块,包括庄素,也感到心力交瘁,向谢双瑶抱怨过多次,民间财会基础的薄弱,导致想要在各地实现较先进和较精细的财务登记非常困难。
如果没有电脑、计算器的帮忙,局面显然会更加地狱,没准混乱的财政系统,就会给很多有心人钻空子的机会,给整个系统的运转造成阻碍。但好在,自从人力发电机普及开来,把电脑散在一线,包括利用U盘来实现数据传递,就成为可能了。
不管最后实施的情况如何,只要部份进入信息时代,数据‘永远留痕’、‘死有对证’的特点,对于一些人来说能起到很好的劝阻作用,再加上谢双瑶、庄素等,都时不时辣手收拾过一批人,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因此,买地的受贿或许是有,但贪污情况目前还算是控制在一个很低的范围内,账本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同时,各地的矿山也很感激地收容了部份勇于挑战又运气不佳的勇士,这些从各个层面被淘汰出去的污点人才,倒是丰富了边疆和矿山的人才来源。
也让谢双瑶从各个渠道得到的消息,虽有出入但总体还算趋于一致,给了她很大的安全感:现在,她是完全无法仅从双眼来了解她治下的国家了,数字成了唯一的途径,数字的可信度当然也就越来越重要了。
国家大了,就是如此,盲人摸象、管中窥豹,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概况,从一双眼看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就以如今的华夏来说,在黄金地,农户一年能吃一口荤的都不错,一切刚起步自然艰苦。
在关陇一带,地震连绵,天灾不断,人口凋零,留下来的百姓过得也是紧巴巴的日子,但又至少能养几头羊,如此喝点羊奶,偶尔吃吃羊肉,要比在黄金地好些。
等到了江南一带呢,是不是靠海的老地,也是天差地别,可在这样的地方,这几年乱归乱、苦归苦,米饭总是能吃饱的,周围的水系钓起鱼来,拾掇一番,清蒸了放点姜片黄酒,再加一点酱油——这也是办得到的事情,并不觉得有多奢侈。大江上游是如此,到大江下游,江左道的话,豆腐也是早上随随便便就能吃喝的。
再到了福建道、广府道,这些买地治下的核心所在,那两三天一个鸡蛋,这还算是这些年日子过得紧巴了,从前气候好的时候,一个月吃一只鸡那都不算什么——你看,人人都觉得这几年日子过得不好,可这不好也分了三六九等,最繁华地区的不好,放在黄金地那简直就是神仙日子了。
只有拥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又有一个广泛而权威的消息来源,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买地的财政到底吃紧不吃紧,多吃紧,该怎么分配,还有多少富裕,能往远疆和战争上去投入。
谢双瑶在这件事上,已经放弃去计算具体的数字了——必然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而且,知道进项也没什么用,因为出项也很多。她要求自己能看到的是‘最大输出可持续天数’和‘节能供给可持续天数’,也就是说,以南洋的粮库为例,在南洋所有运力都拿来输送粮食的前提下,可以支持多少轮运输,当然前提是留有当地的冗余。
同时,如果不往外输送,而是在本地以低标准限量供给粮食的话,又可以维持多久,这两个数字会让她很直观地意识到,每个南洋粮库的战略价值,以及是否有增建的必要。
同样的,买地在南洋的光复范围,是不是有必要再往外去扩一扩——对于定位为产粮地的南洋来说,这个指标就是最重要的,也关系到了后续的人口分配问题,现在,关陇、北部的干旱,逐渐得到了喘息,气候比之前更冷,但降水却稍有恢复,再加上之前几年,差不多大部队能走的也都走了,通过三山走廊自发涌入南洋的流民逐渐减少,只是留下了一条新的交流通道。倒是让关陇和彩云道的关系比之前要密切多了。
所以,南洋现在的人口增加速度显著地慢了下来,如果要再增加的话,那就是买地这里引导过去了,而这个指标,就是衙门下判断的重要依据:南洋是个一年多熟的地方,如果粮库的储量,在运力开到最满的情况下,从一个收成季一直运到下一个收成季,都还没有运光,同时新的粮食又已经征收上来了,那就说明本地的产量已经差不多饱和了。
不是不能再提,而是再提的话,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要么是发展交通,要么富裕的粮食得在本地做进一步的加工,缩减重量才能流通,但这就是下一步要去考虑的事了,决策的时候,只考虑这一点。
同样的,如果粮库的积存,连‘节能供给可持续天数’都不能持续到下一个收成季开始,那就说明粮库本身需要扩建,而且附近的耕地也需要更多人去开发——
要说治理上的困难,已经无法考虑了,因为治理上从来就没有轻松过,自从加快脚步之后,在这些新进之地,只能因地制宜,各走各的野路子,因地制宜地去搞发展,别的事情先不去想。那既然已经降低了底线,就不再以治理为标准来考虑,只以需要来考虑:需要更多人,就搞人来,需要发展交通,就去想办法,只能如此,不然,工作上压根就无法开展。
这个指数,在供粮地是粮食,当然在矿山就是矿产,每个地域都会有一个指标,来决定买活军在本地投入的治理资源是‘亏’是‘赚’,当然,这算的只是经济账,政治账就不在这里算了。有时候,长线投资,前期的亏损也是能接受的。
不过,即使经济账不是唯一的账,三不五时也得算一算,毕竟,这本帐完全放弃的话,日子是过不下去的。而且,在很多可有可无的支出上,经济账就显出作用来了,它账面呈现的好坏,会直接决定这些花销的规模,这就和买定期储蓄似的,有盈余就可以多扔几个子儿,这要是自己的日子也很紧巴的话,那肯定就不能往里继续投钱了。
其实,就非洲的情况来说,用定期储蓄来形容都不准确,风险之高,比什么赌博游戏都要夸张。政治就是如此,一场接一场的豪赌,也就难怪很多政客退休之后都会快速苍老了,习惯了这种游戏,什么娱乐都不够刺激了……
谢双瑶其实对于这种不确定性,接受得不是很好,因为毕竟她一路走来,占了前知的便宜,需要赌性的时候并不多。这会儿一边盘表,一边也不禁有些嘀咕,时不时地摇摇头叹口气:从表来看,千疮百孔、百废俱兴,真正完全账面‘盈余’的地区和行业太少了,需要投资的却到处都是。唯一让人欣慰的是,农业至少是顶住了,可谓是逆势而动,发展得非常蓬勃。经营南洋,这步棋算是走对了……
靠着南洋这里几乎是永动机的农业出产,再加上面临灾异天气,各地百姓所爆发出的超强韧性和倔劲儿,农业的表现可说是稳定而优异,不但南洋这里,已经不必再大量投入,维持现有的规模,便可源源不绝地产出粮食储备。
而且,基于百姓的韧性,只要天气稍有喘息机会,北方的农业生产便顽强地呈现出反弹势头,这就给南洋的粮储喘了一口气,使得袋鼠地、黄金地都可以承接溢出的粮食产量,把粮库腾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乐观估计,再过五年,广府道和江南的物资紧缺就能得到显著的缓解,之前那些从菜改粮的土地,便可以再改回去了,一些因粮荒而收缩的养殖业,也可以重新发展。
这几年来,大家抱怨不休的菜价,有望回落。到那时候,可以说,直接导致未家覆灭,皇帝下台的气候事件,其影响终究是被逐渐消化,虽然生活的地区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大体来说,全国尺度来看,大家的生活也算是重新回到了正轨,接下来,就是适应气候越来越冷的新常态了。
要说起来,这几年,北方夏日也没有高温了,和之前的夏热冬寒不同,现在整体是越来越往干冷方向去走,不知道小冰期最冷的那些年,北方能冷到什么程度——史料的记载含糊不清,在这个世界就不一样了,样本很多,大家也有了统计意识,相信能提供更丰富的数据。
农业稳住,动力就还在,定心丸也还含在嘴里,其余一切都可以慢慢说。当然,南洋富裕出的粮食要说没有花销的地方,可以随便投资去欧洲,那也是说梦话了——这几年为了种田,工业上很多发展都耽误了,矿产、原油开采且不说,工业学校的建设也缓了下来。稍微缓开手,余下的力气,肯定得优先照顾这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