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1444拜占庭再起在线阅读 > 第356章 阿斯克勒药厂(第1页)

第356章 阿斯克勒药厂(第1页)

第356章阿斯克勒药厂

地中海南岸,东罗马帝国,阿非利加行省府,迦太基城。

已是黎明,繁华的城市从夜幕中苏醒,u形港的灯塔依然照亮,码头工们哼着悠扬的号子结队上工,港务人员打着哈欠,来到自己的工作位点,为来往的航船登记造册,安排停泊。

一条由天然沥青和零碎细石铺成的道路连接起码头区和集市区,雕刻着各大商会徽章的新式马车安稳地停靠在码头区的位点中,车夫们扯着闲话,一箱箱货物被装进车厢。

太阳越升越高,城市的嘈杂声也越来越大,送奶马车在宽敞的道路上奔驰,小商小贩在集市上布置着自己的摊位,工坊区重新响起了叮当作响之声,皇家骑警的马蹄在石板上轻轻敲响。

正值初夏,阿非利加的气温逐渐升高,居民们换上了兜袍,吃起了种植园里产出的西瓜,农田中的冬小麦开始收获,椰枣园里的椰枣树在日光的照耀下摇曳生姿。

迦太基城坐落在阿非利加最北部,是与亚平宁半岛距离最近的北非城市,也是东罗马帝国控扼地中海,联通大西洋的重要口岸,在帝国展计划中具有特殊地位,贸易的兴盛带来了人口的聚集,农业技术的提升让粮食产出大加盈余,迦太基城的人口越来越多,吞并几处邻近小乡镇后,即将突破十八万大关,在整个地中海世界都称得上一流大都市。

当然,维持一座十万人级别的大城市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涉及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非把人迁来便一了百了,如果不把城市规划做好,动乱,瘟疫,饥荒,干旱……这些东西很快就会将暂时的繁华撕得粉碎。

文官改革后,东罗马帝国中央政府开始为每一位大区行政官配备一名精通人文地理的秘书官,并组织开展城市排查,对不符合城市展规律的现有结构进行改进或拆除,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用水,卫生,排污,交通等城建项目列上规划清单。

谈及城市规划,如今的欧洲依然较为落后,人口过十万的大城市依旧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人口依然零散分布在广大乡村中,古罗马崩溃后的西欧一地残渣,极端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让他们根本维持不了几十万人的大城市,时至今日,西欧第一大城巴黎也是遍地污水粪便。

东罗马帝国在城市建设上比西欧强上不少,君士坦丁堡的人口一度多达五十万,但君士坦丁堡的情况太过特殊,先天条件太过优异,老祖宗留下来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好,帝国疆域广大,东西南北跨度极大,地理条件各有不同,君士坦丁堡的成功显然无法生搬硬套。

近些年,在帝国中央的指示下东罗马帝国的各所大学纷纷增设城建专业,人文研究院也开始组织编写城建教材,试图把历来不被人重视的城市建设展为一门学问。

除此之外,东罗马帝国还借助四通八达的海上交通,从东方各文明广泛吸取城建经验,与东罗马地理特色相结合,共同促进城市展。

一座城市的人口增长到一定数目后,继续增长的难度将会呈指数级提升,在这一方面,东方文明比西方文明强上太多,阿拉伯文明和华夏文明都有百万级城市的先例。

在阿非利加几个行省,东罗马帝国的城市建设主要采用了阿拉伯模式,以砖石和混凝土结构为主,几乎不采用木质结构,同时注重水利工程,规范房屋和街道,用“宗教建筑加服务设施”的库里耶模式,让一片接一片城区向外扩张。

为了解决北非地区的用水难题,阿非利加和昔兰尼加两个行省开始大规模建造名为“坎儿井”的水利工程,这种源于亚洲半干旱地区的水利设施能够将雪山融水,季节降水和地下水充分利用起来,雨季蓄水,旱季使用。

坎儿井的建造方法很早便随着阿拉伯人的大征服传到了地中海世界,北非地区本来就存在坎儿井的利用先例,东罗马政府则试图将原有工程扩大扩宽,形成体系,形成规模。

目前,坎儿井计划的初期工程基本完工,迈杰尔达河与阿特拉斯山脉的融水将通过暗渠抵达迦太基附近,用以满足农业用水与生活用水。

为了避免扰民,也为了促进地方经济,东罗马帝国的军队已经很少使用“征用”或“募集”这样的方式来筹备粮草物资和火枪弹药,几乎全部依照事先谈好的价格进行收购,军方和政府会向民间商会下达订单,由他们负责生产筹备,再由官方部门进行检验,让皇帝和政府手中的金钱在社会上流动起来,实现一轮财富循环。

两年间,伊比利亚的纷争扩散到整个西地中海,迦太基城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最重要的前线后勤基地,攻打威尼斯的海军,征伐格拉纳达的6军,前往佛罗伦萨的雇佣兵,瓜分意大利商贸的资本家和商人……军用订单和民用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大量的物资和大把的金钱涌入城市,迦太基城的市民阶级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在这种时候,只要敢想敢干,一夕暴富并非全无可能。

在这种政策的指导下,士兵不扰民,民众不怕军,对于后勤中心的百姓来说,军队的到来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跨越阶层的机遇,在财富的刺激下,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往往还会带来一些深层次的改变和革新,更便捷的制造模式,更规范的生产流程,更熟练的工人,甚至是更先进的技术。

对于东罗马帝国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更先进的技术,这是真正能使生产力极大提升的东西,一旦民间诞生新式技术,并成功证明了新技术的价值,政府和军方的资源都会向技术明者倾斜,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一艘自北而来的帆船缓缓靠岸,帆船上悬挂着东罗马官方旗帜,港务官们简单看过手续,将帆船安排进一处视野开阔的停泊位点。

帆船的甲板上,两位中年人并肩而立,年长的一位穿着海军制服,叼着烟斗,打量着繁忙的城市。

“竟然没看到打架和斗殴。”

年长一人挑挑眉毛。

“许久没来,这群布匿库斯人竟然学会讲礼貌了。”

“呵,你要是胆子大,不妨在闹市上说这些话,就算你是军官,他们估计也会把你痛揍一顿。”

年轻一人撇撇嘴。

“你原来也就是个出生在君士坦丁堡城脚下的渔民罢了,干嘛那么骄傲,莫扎拉布人还不够,偏要叫他们布匿库斯人?”

“那又怎么样?他们还不是叫我们拜占庭人?”

年长一人不乐意了。

“要我说——”

见同伴又要开始自己的长篇大论,年轻一人摇摇头,走下甲板。

近年来,东罗马帝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各大城市稳定展,君士坦丁堡的人口即将突破三十五万,迦太基也触碰到十八万的边缘,排在第三的帖撒罗尼迦虽然也实现了人口和产业上的进步,但由于君士坦丁堡的吸血,迟迟未能达到迦太基的层次,人口维持在十万左右。

作为东罗马帝国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两座大城市,君士坦丁堡人和迦太基人日常互相不服,纷纷为对方起了一些戏谑称呼,都采用了对方城市的古称,称对方为“布匿库斯人”和“拜占庭人”。

当然,在这个时候,“布匿库斯”和“拜占庭”都没什么贬义,东罗马帝国严禁国民在民族问题上生事,如果他们胆敢称对方为“希腊人”和“阿拉伯人”,那就得遭到政府的惩戒了。

“你准备怎么办?”

年轻一人看向后方。

“先去仓库?还是先去工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