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李斯而言,在秦国谋得高位,顺利为秦王完成变法,便是他之所求,他并不后悔忽悠韩非一事。
可这话听在韩非耳中,却有了另一层涵义。
“但求,无愧于心么?你说的,极是。”韩非朝着李斯伸出了手:“秦国的新法……你拿来,给我看看吧。”
……
当李斯忙着为自己网罗变法人才之时,嬴政也忙着与诸大臣们商议在秦国境内开办造纸厂之事。
如今正值冬日,黔首们不需去田间劳作。在嬴政看来,这段时间正好让黔首们都给他去造纸厂打工去。待到来年开春,地里需要播种与劳作之时,留一部分女子与老人在造纸厂干活就是,那些壮劳力则依旧回田间劳作。
与此同时,嬴政还要求底下的大臣们尽快为他招揽一批商业人才。
对于嬴政的种种举动,秦国大臣们都感到一头雾水。若说从前嬴政行事还算有迹可循,那么最近,他们已经跟不上嬴政的思路了,而嬴政也没有事事都向他们解释的意思。
他们隐约明白,嬴政的种种“异常”,都与他从大唐太女那儿得知的“未来”有关。可他们并不知道嬴政意欲何为,又究竟准备将秦国导向何方。
于是,忧心忡忡的秦国大臣们只能时不时劝谏秦王步子不要迈得太大,行事莫要操之过急。
无论谁对嬴政说这话,得到的回复都是:“放心,寡人有分寸。”
此时,年轻的秦王在诸臣心中虽有一定威望,但这威望还远远达不到后世的始皇帝那种程度,可以凭着一己之力推进许多亘古未有之事。
但秦王那成竹于胸的模样,还是让许多秦国大臣们选择相信他。
无论如何,他们的王上自上位一来,行事皆有章法可循,从未令他们失望过。
既是王上坚持要做的事,自然有其道理。
秦国朝廷的效率高得惊人,没过多久,嬴政与大臣们便根据派出去的人打探到的情报,在咸阳城附近择定了四处地点,用来开办造纸厂。每处造纸厂根据其实际情况,雇佣三四百名黔首入厂干活。
造纸厂为其工人提供一顿早食,一顿午食,以及若干秦半两。
给的钱虽不多,但在负责督办此事的王绾看来,仅仅只是提供早食与午食,便足以令住在附近的许多黔首趋之若鹜了。
然而,出乎王绾意料的是,当建议造纸厂修建完毕准备招人时,黔首们只是缩在后头小声交谈,并不敢上前来“应聘”。
负责打探消息的小吏身着便服,在黔首们之中晃悠了一圈。
回到王绾身边后,那小吏对王绾道:“此前秦法严禁黔首雇佣旁人,或是接受旁人的雇佣。再则,这‘造纸厂’对于黔首们而言,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之物。他们一时踟蹰不敢上前,倒也在情理之中。”
第035章第35章
“这样下去,总不是个事儿。”王绾思忖片刻,将那名小吏召至近前,对他耳语了几句。
那名小吏点点头,而后匆匆离开。
不多时,便有一名在之前的战役中瘸了腿的老兵上前,向那造纸厂的招工之人询问道:“像小人这等人,可以到厂子里做活吗?”
这老兵名唤牛录,之前在战场上杀了两个敌人,得了一级最低等的爵位,伤残之后,也从朝廷处得到了一些补贴。
但钱总是会花完的,坐吃山空不是办法。
像牛录这等情况,显然是干不了地里的那些重活了,只能在家做些轻省的活计。
随着他家两个小子年岁渐长,胃口也越来越大了,他一个做人阿父的,总不能让自家孩子饿肚子。
如今,牛录听人说秦法放宽了对他们的诸多限制,这附近开了新厂子,要招人进去做工,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上前询问。
他原本没报多大希望,谁知,那名管事者盯着人打量了片刻之后,点了点头:“可以。将你的名字与信息报上来,来我们厂子里试着干一个月活,这一个月便是试用期。若你通过了我们的考验,便可与我们签订长期雇佣协议。”
管事者说着,又将厂中的诸多福利告知牛录:“与我们签订长期雇佣协议后,每月有两日休沐日,工钱比试用期高两成。若能超额完成任务,还可获得一定的奖励。只一条,不许在厂中偷奸耍滑,寻衅滋事,若是有谁干不好规定的活计,或是扰乱厂中的风气,便趁早滚蛋!”
管事表示,他们招人不看残疾与否,甚至不看是男是女,是老是少,而是看这些工人们的生产能力。
厂中名额有限,谁能尽快熟练掌握活计,满足造纸厂的需求,他们便让谁留下。
留下的人中,表现好的还可以当上小组长,管理其他人。每二十人设一名小组长,小组长的工钱比寻常工人更高。
牛录闻言,面上闪过一丝喜色,一叠声地道:“小人虽瘸了一条腿,但干活很是利索。小人保证完成任务,定不让大人们失望。”
此时,他心中对那名提点他来这里的好心人,充满了感激之情。
若他能在厂子里解决早食与午食,还能领一些秦半两回家,便可为家中减少许多负担。家里老母与妻儿的日子也不至于过得那般紧巴巴的了。
他虽不知上头的大人们为何突然改了秦法,又建了厂子来雇佣他们做工,但除了种地之外有更多的选择,对他们来说终归是一件好事。
有了第一个应聘者,自然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