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东吴的陆逊,在成功迫使魏军撤退后,吴王孙权任命他为辅国将军、江陵侯,并授予他荆州牧的职位。自此,陆逊掌握了东吴的军权。张昭和顾雍向孙权上奏,请求更改年号。孙权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改元为黄武元年。正当此时,突然有魏国的使者到来,孙权召见了使者。使者向孙权陈述魏国的意图:“蜀汉此前曾请求魏国支援,魏国因为当时不明情况,便派兵支援;但如今魏国已经后悔,打算从四路出兵攻占蜀汉。”“若魏国成功占领蜀土,东吴可协助分得一部分。”孙权听后,无法做出决定,于是问张昭和顾雍等人意见。张昭说道:“陆伯的见解非常高明,可以问他。”孙权于是召陆逊前来。陆逊向孙权提出建议:“曹丕掌控中原,局势紧急,不能轻举妄动;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未来必定成为敌人。”“我的判断是,魏国和东吴都没有能够对抗诸葛亮的人选。”“现在,应该谨慎地接受魏国的提议,整顿军队作好准备,同时密切关注魏国的动向。”“如果魏国四路出兵成功,蜀汉的局势岌岌可危,诸葛亮也无法兼顾,届时东吴应派兵援助,先占成都,确保优势;如果魏国的四路兵力遭遇失败,我们再重新考虑下一步的策略。”孙权采纳了陆逊的建议,便告知魏国使者:“我军准备工作尚未完成,请择日再起程。”魏国使者恭敬告辞。不久后,孙权得知魏国的西方军队从西平关出动,遇到马超时未战便撤退;南蛮的孟获起兵攻打四郡,但被魏延用疑兵计击退;上庸的孟达军队在途中突然染病,无法继续行军;魏国的曹真出兵阳平关,赵子龙坚守险要的关隘,最终抵挡住了曹军的进攻,曹真无法取胜只得撤兵。孙权得知这些情况后,赞叹陆逊的谋略:“陆伯真是个神算子。”“如果我贸然行动,可能会和西蜀结下仇。”接着,孙权得知西蜀派遣邓芝前来。这时张昭说道:“这很可能是诸葛亮退兵的计策,邓芝此行就是作为说客来劝说我们。”孙权问道:“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张昭建议:“可以在宫前立一个大鼎,里面装满油,下面点燃炭火,让油煮沸。”“当油热得足够时,选出一千个身材高大、武艺高强的士兵,手持刀剑,排列在宫门前,直至殿前。”“等邓芝进宫时,不必让他说话,直接责令他按照郦食其的旧例行事,如果他不从,就按那个例子处置他。”孙权采纳了陆逊的建议,于是立了一个大油鼎,命令武士站立在两旁,各持军器,严阵以待。然后召邓芝进宫。邓芝整理好衣冠,走进宫门,看到两排武士气势威严,手持钢刀、大斧、长戟、短剑,阵列直至殿前。邓芝看透了孙权的意图,但并不畏惧,昂首走进。走到殿前时,他看到油鼎内的热油已经开始翻滚。左右的武士用眼神盯着他,但邓芝只是微微一笑。近侍引领邓芝来到珠帘前,邓芝向孙权行了长揖,却没有下拜。孙权命令拉起珠帘,怒喝道:“为何不拜?”邓芝毫不畏惧,昂然回答:“我是上国的使者,岂能拜小国的主?”孙权勃然大怒,骂道:“你不自量力,想凭三寸之舌效仿郦食其吗?”“快给我进油鼎!”邓芝大笑着说道:“大家都说东吴人才辈出,怎能畏惧一个儒生?”孙权更为愤怒,怒斥道:“我怎么会怕你这个小小的匹夫?”邓芝回答:“既然你不怕邓伯苗(我),又怎会怕来说服你的人呢?”孙权说道:“你是来当诸葛亮的说客,劝我断绝与魏国的联系,支持蜀国,对吗?”邓芝回答:“我只是一个蜀中的儒生,来为吴国考虑利害关系而已。”“你设兵列阵、立油鼎来威胁我,难道不说明你的胸襟狭窄吗?”孙权听后心中愧疚,于是命令武士退去,让邓芝上殿,并为他赐座问道:“吴国与魏国的利害关系如何?”“请先生教我。”邓芝回答:“大王想与蜀汉和好,还是想与魏国和解?”孙权回答:“我正想与蜀汉和好,只是担心蜀主年轻,不能始终如一,不能持久。”邓芝说道:“大王乃当世英豪,诸葛亮亦是杰出人物;蜀国有险峻的山川,吴国有三江的屏障。”“若两国联手,共同和好,便可吞并天下;若退守各自的疆域,也能稳固立足。”“现在,大王若屈服于魏国,魏国必定要求大王朝见,并要求太子作为内侍。”“若大王不答应,魏国就会派兵进攻,而蜀汉也会趁机进攻,届时江南之地就无法再由大王掌控。”“若大王不信我的话,我愿意为国捐躯,死在大王面前,以绝后患。”说完,邓芝撩起衣袍,直奔油鼎跳去。孙权急忙命令停止,恳请邓芝入后殿,并以最礼遇之礼待他。孙权说道:“先生的话正合我的心意。”“现在我决定与蜀主联手,先生能为我去做介绍吗?”邓芝回答:“之前想烹杀我的是大王,现在要让我为大王效劳的也是您。”“大王尚在狐疑之间,如何能让别人相信呢?”孙权坚定地说道:“我的决定已经做出,先生无需怀疑。”:()三国白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