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朕刚刚所说的标准,我们来算算一个卫所有多少的武官。”“一百六十二个总旗、五十四个百户和试百户、十八个五百户、六个千户和副千户、两名卫镇抚使、四名指挥佥事、两名指挥同知和卫指挥使,一个卫所中武将一共两百四十九人。而之前的则是七百一十九人,精简了六成五。”即便是算账之前做好了心理准备,崇祯嘴角不自觉的抽了抽。一个五千六百人的卫所有七百多名武官,最低都是从七品,大明之前四百多卫所,单单是从七品以上的武将都有二十八万。再算上世袭、蒙荫、候补等等,至少有近三十万名有品阶的武将。两百六十万军队中,九个军人中就有一名武将,何等的夸张和臃肿。也就是大明的卫所制度自耕自足才能养活这么多的武将,否则单单是这么多的武将都能拖垮大明的财政。实际上,他也不知道后世的三三制到底合不合适现在的,但既然大明已经大力发展火器了,且燧发枪已经有了三八大盖了影子,那么三三制的跑不掉的了。至于火器研究院什么时间能搞出类似三八大盖的燧发枪,他不知道,或许几年或许他死了都不一定能搞出来。但火器在不断的发展,与其让其他人瞎搞,不如他提前将三三制这个东西搞出来,在军中先试验、摸索起来。其次就是降低预备役卫所的军队数量,一个卫所少千余人,两百多个预备役的卫所就少了二十多万人,衣食住行和军饷、器械消耗等能节省相当大一笔开支。最后则是借机解决军中庞大数量武官的问题了,虽然依旧很多,但已经少很多了,关键是能解决武官退役的问题。“如果按照最高层退役后,下属直接顶上去,算下来有一百零八名总旗、三十六个百户和试百户、十个五百户、两名指挥佥事和一名指挥同知要退役,总计一百六十二人。预备和常备按四百个卫所算,就是六万四千人,平摊五年,每年一万两千八百人。虽然依旧很多,但相对之前的已经少太多了。朕在想,预备役武官的的退役年龄要比常备军的退役年龄晚三到五年时间,如此,常备军的到了退役的年龄到了武将,工作突出、军士能力过硬的就转到预备役中担任。这样就能将常备军中的训练方式、作风等等带到预备役中,让预备役和常备军保持在同一条线上。预备役中优秀武将可以调到地方任职,且要降级担任,到三司降半品一级,到州府降一品两级,到县降一品半三级,千户以上到府以上,以下到县。除此之外可以去讲武堂、火器研究学院任职,总得来说每年安排人数不超过退役人数的百分之十,其余发放一笔退伍费,全部退役,自行谋生。”话音刚落,袁可立和洪承畴两人脸色同时变了。袁可立则是变得轻松了许多,安排百分之十,也就是一千三百人左右,相对于一万三四千名地方官来说,并不算多,而且占据的还都是同知、通判和都司的官职,并不会对地方的体系造成障碍。洪承畴则是面露苦笑之色,百分之九十的退役了,虽然相较之前少了很多,但恐怕依旧会引起轩然大波的。“洪爱卿,第一,文官京察、大计不合格的都会直接罢黜,那么武将为什么不能?你算算,每一个层级的升迁基本都是三成以上的机率,五年的时间都无法达到升迁的标准,那就说明可能真的不优秀,退役是最好的选择。第二,退役之后,朝廷也不是说直接不管了,如果想创业的,诸如经商、开店、工坊等等,朝廷都会给予一定的支持。从皇家银行贷款可以免息三年,四到六年利息是原来的一半,第七年按正常利息收取。商税、田赋等等都按照这个标准,具体的你们再商议。如果他们真是人才、有能力,那么做其他的也一定能风生水起的。第三,现在大明是两亿两千万人口,等过几年商事全部推动起来了,只要不是持续长时间、大范围的天灾,人口会快速增加。每年可能会以百分之一二的速度增加、甚至达到恐怖的百分之五。人口的增加势必要增加官员,到时候退役安排人数就可能从百分之十提升到二十、三十都是有可能的。未来只会越来越好,慢慢的解决就是了。”说到这里,崇祯顿了一下,倒也不是没法解决,诸如增加官员和胥吏数量就行了。后世有多少吃皇粮的人他不太清楚,估计至少有六七百万之多,占人口的两百分之一,若是算上这企、那企、协会等等,估计有两三千万之多,接近人口六十分之一。即便是按照前者的这个比例,那大明应该有百万吃皇粮的才对。而事实上,经过他的科举改制后,等到胥吏被学子覆盖后,吃皇粮官员、胥吏等等只是后世的十分之一。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他不知道,后世的事儿他虽然不齿但没有话语权,但现在大明他当家,他在位期间,绝对不允许这种臃肿的事情出现,一米一粒皆是民脂民膏。“说完了退役的安排,我们再来说说退役年龄,首先是参军的年龄,秦朝十六、汉朝二十三、唐朝二十、宋元以及我大明都是十五岁。但朕与岐黄研究院的商讨过,男子早则十六晚则十八岁身体才算发育成熟。现在四海安定,也不着急对外用兵,所以朕思来想去决定将参军年龄延迟到十八岁,免得训练中伤到根骨,影响未来。同时考虑到服从性、可塑性和体力、精力等,超过三十岁一律不得再报名参军。这两点诸位有想法吗?”众人摇了摇头,皇帝的考虑和给出的理由很充分,他们没有理由不同意。见众将都同意了,崇祯继续道:“那就再说说考核和退役年龄。”:()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