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吃干的太噎人,林绣掀帘子端出个砂锅来。黄澄澄的沁县小米养人,她自己都没舍得喝呢。煮粥时到底是冷水下米还是热水,各派厨师吵吵数年也没有定论。她更喜欢冷水下锅,米粒饱吸水分才圆涨香软。米汤上凝着层厚厚的米油。用调羹吃就落笑话了,仰头痛饮几口,香香浓浓不剌嗓子。有几个谷壳没去完全,增添份粗糙的山野气。客人一口面一口汤吃得畅快,林绣乐见如此,给自己倒杯水歇息一会。食客爱吃自己做的菜,算是对厨师最大的赞誉。林绣晃荡着腿,暖风拂面,心情舒畅。看来自己的小馆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嘛。正想着,庄娴走过来捅捅她,递上个眼神。不知什么时候放下的筷子,这位客人以手掩面,滚滚泪珠透过手掌落了下来。这是好吃哭了?众目睽睽下大哭实在伤面子,林绣顾不得震惊,把他请到里间慢用说是里间,不过是她们日常起居的小小待客室。宋正甫揉揉眼睛,此刻才平复下心情,他也不想如此失态的。到盛京生活许多年,才知道同乡所说“跨过汾河不吃面”是何解。同伴里陕地人常炫耀,盛京多陕味面馆,还极正宗,让他嫉妒得发狂。想起家中母亲一点一点卷成的莜面窝窝与清淡的米汤,宋正甫很是伤感。好不容易找到家合心意的面馆,竟用那洋柿子作卤,实在可恶。莜面定要配山药才好吃。看这涕泪涟涟的,应当同张季鹰莼鲈之思一样。猜也知他肯定思念家乡味道,林绣岔开话题,聊起陇西的洪涝来。从陇西扯到漠北,她脑海里突然拼凑起句诗。既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也莫怪何人不起故园情。诸位家乡尚可回,她自己可真是“归无计”了。比惨是水晶烧麦与羊杂汤糯米还是肉馅?夏日缠缠绵绵延续许久,新凉又出晚晴天。移观道两旁的饭馆皆人来人往,店主忙个不停当,唯独一家小店从掌勺的到伙计都很闲散。别的酒家饭庄都在晌午营业,这家却主营朝食与夕食。昼食不是没有,只不过限量,您来得稍晚就售罄。林绣倒不是故弄玄虚,只是实在人手不够,何况她自己也要吃午饭呢。宋正甫一打听才知,这家炊饼铺子原本是她父亲林老丈经营,后来才改的粥店,也兼卖些小食。林老丈年纪渐老,一直没娶妻生子,就靠着卖炊饼的微薄收入养活自己。有天在墙根底下捡到只襁褓,花被裹着的女婴瘦瘦小小,饿得都没气力哭喊。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他自己先撒手去了。若是此刻还在,有林小娘的手艺,慢慢享福的好日子才刚开始。说到这儿,邻居们也不免唏嘘。起初有街坊怜其体弱,时常来照顾生意。没想到小娘子技艺出人意料的好,吃过的没一个不想再来。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名声打了出去。宋正甫慢慢听着,更是不好受了。他惯常是容易多愁善感的,尤其见不得好人受苦。思来想去,干脆拉上京官江学士和刘长史为林小娘撑下场面。当然了,他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有两分私心所在刘长史是陕地人,带着外省官员们吃遍了大小陕菜馆,这次定要好好挫挫他的风头。宋正甫一路走着,边絮絮讲起林小娘子的厨艺。他早让小厮预定了菜肴羊汤得老火慢炖,不提前说不行。刘长史笑得有些勉强,虽同为黄河边上,他向来觉得晋菜过于粗俗,难以下咽。“食不在繁琐,贵在有心。”这话不错,可出自不苟言笑的江大人口中,算的上是极高的赞誉。前方便是了。几人停下脚步,有幡帜迎风而动。江霁容颔首:“二位先请。”宋正甫走到前面带路,笑道:“小巷难寻,在下先为大家指路”江白微微擦汗,该说不说,其实他家大人早已熟门熟路-----庄娴在外盛粥、端粥进进出出,厨房里林绣也忙活的脚不沾地。她是不太爱做炒菜的,尤其是古代少了油烟机轰隆隆声,小厨房烟雾缭绕,熏得人直咳嗽。蒸煮稍好,只是腾腾水气让室内空气都湿了几个度。透过蒙蒙白雾,林绣觉出点从前拍摄时的样子。这职业看着光鲜,从选材到拍摄到后期,她都亲力亲为,没睡过几个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