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国潮1980免费阅读笔趣阁 > 第38章 邂逅(第1页)

第38章 邂逅(第1页)

那是5月17日,周六。当天天儿挺热。康术德在白班上呢。宁卫民一个人在家也不好闲着,洗了一上午的衣服。到了中午,他累得腰酸背痛手抽筋儿,实在懒得热剩饭菜,嘴又馋了。便一人溜达出家门,想外面吃口省事的。京城有个顺口溜囊括了京城各处繁华闹市。叫“东四西单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小小门框胡同能有如此响亮的名头,也混在其中,凭借的就是小吃。实际上连门框胡同在内,包括和他相连的廊坊一条、二条、三条,几乎都被小吃店占满了。什么卤煮火烧,爆肚儿、馄饨、馅饼、饸络、猫耳朵啊,样样京城人喜欢的本土风味儿都有,口味地道得很。绝不是后来那些所谓的京城旅游打卡圣地。净卖什么老京城炸蝎子、老京城天府豆花、老京城脆皮香蕉、老京城虾扯蛋之类的“外地人懵外地人一条龙”,所能比的。所以走在奔门框胡同的路上,宁卫民这心里就琢磨啊。到底是来点肉饼喝粥呢?还是来盘炒饼就蒜呢?肉饼吧,显得腻烦,炒饼又有点太素。于是最终决定,干脆还是门框胡同的瑞宾楼吃褡裢火烧去。褡裢火烧是京城瑞宾楼独有的面点。其口味类似锅贴,但形状不同。因其长条型,用筷子夹起时可对折,类似古代背在肩上的褡裢,故名褡裢火烧。而瑞宾楼最有名的招牌小吃就是猪肉大葱馅儿的褡裢火烧。其独到之处不但在于馅儿香,关键是油煎的火候了不得。瑞宾楼的师傅能做到颜色金黄,焦香四溢,偏偏丁点也不糊不黑。宁卫民觉着要来上三两这玩意,就着个凉菜,喝点儿散啤。那绝对是又解馋,又清爽啊。但可惜的是,想得再好是一回事,能不能实现又是另一回事。或许最近撞克什么脏东西了。宁卫民工作着落不如意吧,就连这么个小小的愿望也没能实现。敢情一到了地方他就发现,本来就不宽绰的胡同全都淤了。不知多少人抻着脑袋往瑞宾楼里看热闹。就见人群聚焦的饭馆开票柜台那儿,居然是邻居边家的二儿子边建功和瑞宾楼的人干嘴仗呢。“……废什么话你?一碗啤酒搭一个菜,你要买就买,不买你走人,瞎叫什么劲啊你”。饭馆的服务员已经显得极不耐烦了。但边建功却横眉立目非要据理力争。“嘿,凭什么啊。报纸上可登了,说不许这样干,你们怎么还这样啊?”“报纸登了你找报社买去,我们这儿就这样。”“你说的到轻巧。一碗散啤多少钱?一个菜多少钱?你们这么搭着卖,谁喝得起啊?”“喝不起你甭喝啊,自来水便宜,‘撅尾巴管儿’去啊。啤酒供给不足,这又不是一天两天了。你别没事找事儿好不好?”“你怎么这态度啊?你再跟我这么说话,我可告你去。”“告我?行啊,找我们头而去,他就后头呢。快去。快去……”这么一听,也是巧了,边建功居然是跟头些日子院儿里的罗师傅一样,也是为了买散啤的事儿急眼了。但区别在于,罗师傅气的是饭馆私自涨价,多加了两分钱。到了边建功这会儿,情况显然更恶劣了。看这意思,因为紧缺,饭馆已经不单卖啤酒了。顾客想喝,必须得得搭售一个菜才行。不过话说回来了,饭馆这边也有饭馆的苦衷,负责开票的这位也有人家的无奈。因为这就是市场供需不匹配导致的矛盾,商品价格又不敢一下子放开的必然结果。谁也没辙。要说起啤酒这东西啊,其实老京城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待见它的,对这玩意有一个相当长的适应过程。像建国后,除了少数家境优越的人,京城的普通市民对啤酒的味道是很抗拒的。大多数人不仅品不出它的香味儿和杀口劲来,还讽称其为“汤药”、“马尿”。后来到了六十年代初,因为散啤价钱便宜啊,比汽水冰棍都解渴。才使得人们因为囊中羞涩勉强自己改变口味,从不接受到逐渐接受。结果适应了就一发不可收拾,因为从本质上说,散啤还是一种瘾品。于是七十年代成了“散啤”消费增长的黄金时代。就这样,京城的人们开始爱上了它,然后就变成了趋之若鹜的“追捧”。只是虽然喝得人越来越多了,啤酒的产量却没能随之增长。很快,人们就发现市面上“散啤”变得越来越不好买了。价格也从两毛一升,两毛六一升,四毛一升,一直涨到了现在的五毛六。到了今年的夏天,京城几乎所有老少爷们都已经把打一暖壶“散啤”,当成消夏必不可少的享受了。偏偏此时的京城却还是只有两家设备陈旧的老啤酒厂。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一家是民族资本“双合盛”改的“五星啤酒厂”。一家就是过去小鬼子“麦酒株式会社”改的“京城啤酒厂”。这两家啤酒厂哪怕开足最大马力,一个月也只能生产不到三千吨啤酒。如果按照当时京城四百余万人口计算,每人每月还分不到一瓶。可就是这么一点也不能全部投放到市场上去。因为大部分生产出来的啤酒都卖给了协作单位,没有进入市场。还有一部分是专门供应特殊商业系统、大宾馆和政府招待所的。实际上普通消费者能买到的啤酒每月不足百吨。这一百吨绝大部分还都是散装啤酒。想想看吧,这口子有多大。按三千吨算,每月一个人论不到一瓶。一百吨就更甭说了,连一酒盅都到不了。所以这一年也就成了京城有史以来,啤酒供应最紧张的一年。那么本来就供应趋紧的夏季,当然是这一年供需矛盾爆发,到达极致的时候了。这一年,京城啤酒稀缺到了什么程度呢?尽管每天上午十点左右就有人持暖壶、塑料桶,望眼欲穿的企盼着送啤酒的汽车的到来。可老百姓等了也是白等,在副食商店根本就看不到啤酒的踪影。这年头拉散啤的是“130”罐儿车,简直不能开上街。因为一上街,它就成了人民群众的狩猎目标。汽车在前头开,后面能跟着一大长溜蹬着自行车的人在追。当然,虽然有时能追到卸车的地儿,可太远就没戏了。更倒霉的是往往追了半天也是空罐儿,根本没酒。要说唯一能确定买到“散啤”的地方,也就只有饭馆了。但饭馆也不是个个都有,得靠各自的领导的公关能力和门路。即使弄来也不是为人民服务的,餐饮业的奖金要靠这玩意找齐儿,否则谁平白无故费这个力气啊。所以京城各大小饭馆贴出不成文规定——“买半升啤酒搭卖一盘菜”。瞧瞧,就是这么档子事儿,谁也无解。无论是消费者还是饭馆,谁都觉得自己憋屈,谁都觉得自己占理。那真吵起来,还有个完?好在不同于现场这帮唯恐天下不乱的主儿,宁卫民是知道这其中过节的。而且念着街里街坊的关系,念着边大爷和边大妈平日的好处,他也没坐视不管的道理。眼瞅着这局面就有要动手的趋势了。他见机不妙,赶紧就挤了进去,帮着劝架。对付边建功最好办,宁卫民直接就说边大妈马上这就过来了。一听报出老太太的名号,边建功当时就哑巴了,气势全灭。更妙的是,饭馆这主儿也认得边大妈。平日里都点头不见抬头见的,虽然不怎么熟,也知道是段儿上的居委会主任。自然觉得没必要把关系弄僵了。于是口气也缓和了。再加上宁卫民会来事,敬了一根烟,说了两句好话,这位也就顺势就坡下驴了。轻而易举,一场发生在即的冲突化于无形。只是尽管宁卫民自觉做了件好事,颇有些沾沾自喜。可结果却远没有他预计的那么圆满。围观的一帮好事之徒因为没了热闹可看,“嘘”声一片倒也罢了。问题是边建功也有点不识好人心。走出了大老远,得知真相。不但不谢,反而还埋怨起宁卫民来了。甚至看那脸红脖子粗,手握拳头,面容扭曲的意思,倒像是要把一腔子的火气出在他身上似的。而就在宁卫民后悔多管闲事,觉得边建功忒不知好歹时候,更让人没想到的事儿发生了。比他大上足足四岁的边建功。一个在内蒙待了六年,号称能纵马套狼的汉子。突然间,居然一屁股坐地上了。跟着,就抱着脑袋哭了……(注:撅尾巴管儿,八十年代的京城土语,指弓着腰,手握水龙头,对着嘴儿直接喝自来水的动作。):()国潮1980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