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顾眉生竟把一门小买卖做得有滋有味,称为发家的根本。实在的说,这石膏粉也是北方矿产,只是在他们自家设立的工坊中再加工罢了。顾眉生实在赚的,按她自己说,‘是教乡下人开买荤的钱’,她就专门在这种针对洋番土番的贸易中寻找发财的商机。
以她如今的身家,前往袋鼠地游历,包下一艘专船的开销,也算是承担得起了,在羊城港城郊购置别庄,自住之余,兼且招待自家姊妹,还有两三处小院子,也是随缘经营,不是老相识都难来订座。这顾家私房菜,虽然是个‘素’场子,但在羊城港小圈子里也有不小的名声,很受文人雅客的追捧——要说餐费真不便宜,可菜蔬用料半点都不奢靡,无非是新鲜别致而已,这其中餐谱还少不了诸位姐妹的巧思呢。而板壁上悬挂的精品字画,也无不是姐妹们的手笔。
众人只要是羊城港小聚,几乎都在这顾家别庄内,到底是从小一起长起来的姐妹,虽然聚会次数不多,许多朋友一走就是一年多,但一旦再见,喝上两杯淡啤酒,生疏隔阂便全都消失不见,能说不能说的,也全都一股脑儿倾泄出来。
吴香儿算是其中最深沉之人,但也不过是不主动提起一些敏感传闻罢了——其实她也不用说什么,哪怕她在宣化办公室上班,耳目灵通,可姐妹们的消息之准,之快,也屡屡让她吃惊。
譬如说,如今朝廷可能要对欧罗巴用兵的小道消息,吴香儿压根没提,便有姐妹谈起道,“没准就是因为果阿之事,朝廷准备出手,这一阵子已经在造势了,那些洋番心中不安,故而赶紧临阵磨枪,买下报纸来要为自己发声,唯恐开战的事情传出之后,他们被本地的百姓当做细作,要逐出羊城港去。”
又也有人和袁哥持一样观点,“其实为这些事情争吵是没有必要的,如果开战是真,肯定会停止吸纳欧罗巴百姓,如此不会再有新的洋番入来,问题也就没那么尖锐了。《羊城小报》,或许是尚不知道这一点,胡乱发力,或者,其实已经知道了,但却也是为了自身的销量,装聋作哑,挑起事端就只为了多卖几份报纸呢。”
吴香儿听到这里,再忍不住了——在袁哥面前可忍,在姐妹们面前就没必要了。忙喝了一口淡酒,拿起花螺用牙签挑着,一边往外叉螺肉一边说道,“就算开战,也绝不会停下女巫航线,甚至只有把条件放得更低的。这其中的道理,对细读过道统书的人来说,一目了然,我今儿倒要看看,你们这些大学生,哪个是有真才实学的,哪个呀,是欺世盗名之辈!”
要说她们姊妹的天资,真是半点不差,一桌里人人都是买活大学生,在校时成绩也多数都是一等。不过仔细一想又是当然,也就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顺理成章在羊城港常住,从小长大的朋友中相对平庸的,早已被甩在身后,回到老家云县,或者是外放去求前程了,也不会出现在这里。
这一帮才女,听吴香儿这么一说,果然并不失笑,而是纷纷面露沉思,不久,也各有所得,先后做恍然之状,顾眉生先笑道,“我懂了!”
待要开口时,又促狭一笑,挥手相让各位,“妹妹们先说,谁说得最好,最靠近香儿的答案,今日便由她来做东!”
如此一来,谁愿赢呢?众女一听也是一阵大笑喧哗,不过,她们这些姑娘,各有才华,自负本领也自然关心政治,所谓彩头一说也只是玩笑罢了,对于此事也都各有见解愿意和友人议论,却是最腼腆的窦小妹,先开口笑道,“姐姐们让让我,我年纪最小,就由我先说——”
第1244章数字的转移
◎羊城港。众人世代为单位的博弈◎
这窦小妹,本家原来姓寇,因为她们家在姑苏颇有些名气,是世代唱门的缘故,来到云县时是特意改过姓氏的。这事也是这些年来,相交逐渐密切,这才听她说起的。不过,在座年纪大些的姑娘,家里还算清白的也就是李玉照,顾眉生和杨爱,养母也都是姑苏伎女,对这种事情,她们也并不忌讳,彼此总是亲密相交,更是曾笑言道,“第一批从姑苏过来的女娘,就算自家不是做这一行的,那也是年纪尚小,年纪一大,总是有这样风险的。”
这种话,也就只有在云县这么一批姑苏老乡里说了,从吴江那些地方过来的才女们,譬如沈、叶几家,和她们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哪怕同在云县居住多年,彼此的关系也相当冷淡。
从事的职业,更是泾渭分明——一样是才女,这些人家中的女孩子,进戏社,写话本子的都有,但很少有做生意、四处游历以及亲自登台开嗓的,像是顾眉生这般,三十多岁了还没有成婚,作风还颇为奢侈者,更是绝无仅有。
叶、沈、吴家那些出众的女子,大多都各谋公务,从买活大学一毕业,就进入报纸或公廨任职,到了二十七八岁,一般也会成亲了,找的都是按着城里最时新,最上乘的标准,挑选出来的丈夫,用顾眉生的话说,便是‘千篇一律之无趣’,从头到脚,都像是跟着六姐的模子来的。
也一般都会在三十岁以前,生一个孩子——这就又符合了买地提倡的‘模范生活’。这大概也是因为她们走的都是官样路子,而云县小姐妹,则多在民间文化界以及商界活动,这两个圈子本来也是要比较放松随意的缘故。
至于说这入了夜之后,还在城郊别庄和一帮小姐妹餐叙饮宴,这就更是这些精英女吏不会做的事情了,她们的助力多来自于家族内部,交往的也是以同僚和大学同学为多,自小的邻居、同学,和她们的道路鲜有交叉,就是幼时有所来往,长大多数也渐渐地断了。
不过,要说这两帮人有什么相似之处,那就是对于政治,她们都很关心了。就算是窦小妹平日里沉默寡言,对于如今的国际局势也是清清楚楚,因道,“为何说越是开战,便越是要放开了来吸纳女眷,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如今我们买地国内,男多女少的态势,虽然略微缓解,但依然相对严峻。
这样的局面,至少还要再维持二十年,才能得到解决,这二十年内,又有两代人娶妻是非常艰难的,先且不论说海运的人数能达到多少,但维系一条女子净输入的航线渠道,仍然具有相当的象征意义。就单单是为了这一点,也不会轻易停掉航线的,香儿姐,你是这样想的么?”
吴香儿点头道,“我怎么想的先不说,你的说法也很有道理。”
窦小妹抿嘴一笑,有些害羞地道,“还是那句话,一切政治问题都是数字问题,否认数字是毫无意义的,数字的存在是客观的,它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被转嫁到另一个公式中去。”
这话就大有深意了,众人一听便明白她的意思:一女换多夫的情况固然是有,但选择终身不婚的女性也有相当的数量,忽略掉这些少数因素,大面上来看,一男配一女,仍然是常规的婚姻结构。
那么,这样来做数学题的话,就可以很轻易地分析出结论了——经过二十多年的经略,福建道的男女出生比例,有了极具的变化,也就是从男七女三,甚至局部地区的男八女二,到现在的男女各半,甚至是男四女六,这个是之前统计局给出的数字,应该还是有一定的权威性的。
其实,男四女六也不是一个正常的数字,仍然体现了生育选择和隐藏的照顾疏忽,也就是扶养选择,因为根据天书的开示,在婴儿出生比例上,男婴比女婴略多个半成,其实是正常的自然比例。
倘若男婴数量少了,或者在一岁内的死亡率高了,那就说明存在潜在的扶养选择:在需要照顾时,父母更倾向于女婴而不是男婴。这样有了什么头疼脑热,或者出了什么意外,及时就医,舍得花钱买药的可能性也低,这才会有男婴死亡率比女婴高的结果。
“父母的扶养倾向,一样是数字问题,仅从投资回报的收益来看,哪个性别普遍得到的利益多,抚养时就会倾向哪个性别。在这件事上当然也不必举出个例来反驳,一旦开始统计,就只有数字、利益和冰冷的人性。”
窦小妹在大学读书时,便是选修的统计学和社会科学,这社会科学也是典型的文科院系,毕业后如果没有进官廨做事,在民间是没有职位的。但好在她做得一手好油画,虽然没有入读相关的专业,但天赋超然,随意旁观西洋工匠作画,便可偷师。
这出众的天赋,也令她得到洋番画师的欣赏,从大学毕业之后,她很快就成为羊城港知名的女画师,她作画笔触柔和,虽然是油画,却又兼得仕女图的东方神韵,和顾眉生擅长的工笔花鸟,又不是一个领域的。
经她绘成的肖像画,比照片仙画更能捕捉人物神韵,而且往往比仙画中的人物,要美丽得多,看着是一个人,但入画效果却截然不同,也就难怪非常受到追捧了,别看年纪尚小,但身家相当丰厚,这也是个多面手,平时除了绘画之外,就喜欢看点社会科学方面的论文,也蠢蠢欲动,想要自掏腰包去做一些课题的调查,因此,她对于羊城港乃至买地,一些一般人感受不到的社会现象,特别清楚。
“正所谓,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长恨歌所说的,就是社会利益结构变迁导致生育决策的变化,即便是对于重男轻女这种根深蒂固老观念的改变,其实速度也往往比想得要快得多。从福建道的统计结果来看,就算还有些以务农为主的地方,依旧更喜欢男丁,但大面来说,既然如今在买地生女有利,那最后长到一岁以上的孩子,性别就是女子更多。”
“福建道耕地本来就少,农业占比很低,正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这改风易俗的速度,是否也和地理有关?”
别看一帮小姐妹个个似乎都是文华荟萃、风流倜傥之辈,但谈到国家大事时,语气也迅速冷静下来,倒也不夸夸其谈,语速都是很快,显出她们极其敏捷的思维速度。窦小妹点头道,“不无可能,因此,农业占比越高、机械化越低的省份,生育时的性别偏好,改变得也就越发滞后。”
“不过,开启民智之后,也会有相当的改善。只要叫他们知道,生了女儿至少还能送出去做工换钱,而不是只有换亲时能为家里牟利,那么养育多于男丁数量的女儿,就仍然是有利可图的事情。这些年北方的情况不正常,受到灾异影响,人口流动速度非常快,也没有一个有效的统计体系,从农业占比高的两湖道来看,男女比大致在男六女四这样——两湖道移风易俗的速度肯定不如沿海快,但这个改变的速度也是相当可观了,可以推测,再十年之后,应当会回归自然比,也就是大致相当。”
“两湖道被我们占领,也就是十年左右,期间还有五六年受到灾异影响,也有如此的变化,治理官吏是用了心血的。这也可见,任何地方被我们买地完全治理之后,只需要二十年也就是两代人的功夫,人口比例就会趋于平衡——以我们买地如今实控的本土来说,南洋、北方都有大片大片的土地,才刚入手没有多久,也就是因为新纳入了这么多人口,如今南面的婚配才会依然是个问题,不然的话,如今江南的男子,娶妻其实不会像眼下这么辛苦的。”
依旧要持续两代人的人口失衡,该怎么解决?数字是客观存在的,绝不会凭空消失,前两代人中存在的那些数字,如今就成为了各地逐渐形成规模的光棍屋了。
至于那些没有入住光棍屋的单身男子(因女子只要愿意都可结束单身,单身女子的数量相比庞大的单身男子数量可以忽略不计),他们的归宿其实更加凄凉,不是因为各种原因默默地早死,就是在对未来丧失希望的情况下,走了歪路,成为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被毫不留情地消灭剔除了出去——买地的重刑犯、暴力犯、苦役犯里,有家室的男子都是少见,八成以上是这种单身汉。
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定期清除掉数字,比如异想天开地把若干年岁以上的单身男子,强制性地互相婚配,组成空有形式的家庭,掩耳盗铃地降低单身数字之外,又或者干脆全都杀死以及放逐——这些种种绝不可能实现的疯狂构思之外,无非就是如窦小妹所说的一样,把数字转嫁出去。
从华夏之外的地方,不断吸纳女性人口,并且鼓励她们和华夏男性成婚。一定会有人结不了婚的,如果这些人是欧罗巴、哥萨克、罗刹、占城、安南……这些地方的男子,那就不是我买地需要去考虑的问题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