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甚至有胥吏通过更改户籍,改名换姓,直接当上了驸马,足见胥吏的能量之大。
他们在地方上一手遮天,甚至有胥吏大放厥词:“县尊是庙里的神像,只负责收贡品,我们这些吏员才是庙祝,才是真正掌权的。”
许多地方的实情也确实如此,没有本地胥吏的帮助,堂官连税都收不上来,被本地豪绅坑得团团转,还不知道原因。
吏滑如油,可不是一句空话。
徐青搞吏员选拔考试,还限定了考生的范围,只能是生员。
除此之外,他还打了一个补丁。以前的吏员是没法当官的,顶多有一番奇遇,如当年李老爷那样,当个典史,已经是吏员能触及的天花板了。
现在徐青打破了两者的限制。
不过这事也不算徐青坏规矩,因为前朝许多大官都是从刀笔吏起步的,以前并没有官吏分流的说法,本朝反而是特例。
但本朝自有国情在此,读书人实在太多了,连许多举人想升上去都千难万难,怎么可能给吏员升迁空间呢?
其实国朝之初,也是官吏不分流的,后面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分。
何况朝廷里的大佬越来越多是科举出身,人家千辛万苦考科举,凭什么跟下等的吏员一样的待遇?
若是以往,徐青要拿出吏员考试制度,那肯定是千难万难。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因为大军已经集结,粮草已经准备好,要是其他人敢闹,这大军指不定是北上解京师之围,还是南下镇压反对势力。
刀子治不了人心,却也能逼着下面的人做一点事。
关键是徐青已经通过复社,渗透进了衙门的胥吏群体中,并非毫无准备。
除此之外,整个南方读书人都出现了过剩的现象。
广大的生员有一定政治待遇,加上报纸的流行,使他们更有指点江山的空间,因此政治待遇提升的诉求与日俱增。
如果是以前那种没有升迁途径的小吏,士子们肯定看不上。现在不同了!
徐六不愧是当世文曲星,打通了天地线。
加上有报纸在,徐青一通过这项政令之后,很快整个南直隶都知晓了马上要举行吏员选拔考试。
而且考试的内容,不考其他的,就考秦制和大一统。前朝柳子厚的《封建论》更是极为重要的参考材料。徐青选取柳子厚这位古今第一流大儒的文章也是有讲究的。因为柳子厚也是前朝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坚定的变法派。
徐青做事一向是步步为营,每一步都深思熟虑。
无一错一一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大明报的印刷坊,先前还不懂东家叫大家印刷《封建论》的意图,现在终于懂了。而且这《封建论》上还有徐六的批注。哎,许多士人,明明暗地里骂了徐青,还不得不花大价钱买大明报印刷的《封建论》。不但价钱贵,而且因为赶工,质量也差得离谱,纸张粗糙,字迹还有些模糊。没办法,不买行吗?在黑市上,这个版本的《封建论》,甚至卖到了三个银币,依旧是有价无市。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犬儒名高实秕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许多士人买到心心念念的六版《封建论》,结果开篇的引子,就让人难以接受。合着百代以来,大家骂秦始皇还骂错了?
什么“犬儒”,这不是在说他们这些读儒家经典的士人吗?冠军侯也太狂了!许多士人骂骂咧咧,恨不得把徐青的祖坟都刨了。
但忍一时之辱,为了光大儒学,也只能先咽下这口气。
骂归骂,学习还是要学习的。若是不能考过吏员选拔考试,银子不就白花了?而且考吏员再怎么说都比考科举容易。